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162 关于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建议
日期:2022-01-18 提案者:谢剑峰等2人

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先行区”的目标,要“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我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还面临一些短板和弱项

问题分析:

一是文化资源的科技赋能不足。以博物馆为例,2020年江苏的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全国第一,为5396万人次。但和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发展相比,我省博物馆的数字产业化水平不高,优质数字文创产品供给偏少,缺乏挖掘特色文化IP价值的能力。

二是文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滞后。在第十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我省入围3家,北京9家,浙江4家。特别是目前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领域,江苏缺乏像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小红书等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有力带动,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强。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但省内许多地区的融合更多的是一种自发性融合,缺乏进行科学与系统的规划。如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中,许多地方的景点建设简单化、片面化、平庸化,有些景点仅简单竖个牌子标记一下“中国大运河遗产点”,缺乏景点所在地域独特历史、文化与形象特色的展示和宣传,难以实现“咏因景生,景以咏发,景咏相生”的境界。

具体建议:

为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科技赋能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的设计研发技术、制造技术和传播技术带来了重大变革,“数字经济”已成为文化产业建设的“最大助推器”,加快推进“软文化”与“硬科技”的融合,对于建设文化强省至关重要。加强文化产业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数字链条。培育数字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新业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跨界联合开发文化IP、延伸IP产业链,彰显知识产权的文化内涵和创造力。努力培养急需的数字化人才,尤其注重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和青年骨干力量的培养,打造符合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人才梯队。

2.精心培育文化产业链龙头企业。文化产业链是指从文化内容创意到最终文化消费全过程所涉及的相关产业集合,不同文化企业之间通过交易关系构成网状链式结构。文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培育与创新至关重要,也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紧跟时代潮流,将数字文化龙头企业作为培育重点如借力长三角动漫业较为发达,在苏州苏州打造成长三角动漫制作中心创新文化金融服务,在供给端可针对不同领域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文化投资基金等,建立文化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用好资本市场,推动文化龙头企业上市融资。突出差异化补链强链,形成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关联企业相协同的、有利于龙头企业培育的产业发展生态。

3、深化文旅融合聚焦苏式生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江苏自古文化底蕴深厚,“苏式生活”是留住人的根本。坚持江苏特色,做好顶层设计,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导向,多维度打造一批城市文旅节庆、民俗商贸集市、文化产业街区,提升非物质生活环境品质,如有趣的音乐表演、特色书店、咖啡馆、特色美食、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丰富的夜生活等。推进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知识研学旅行、沉浸式旅游、私人订制式出游以及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苏式生活体验等新型业态,培育多元联动、纵横延伸的产业体系,打造点线连接、区块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用江苏温度和精细化管理助理文旅融合发展,如加大交通、安全、照明、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完善,延长商家夜间营业时间,调整公交、地铁、运营时间,加强治安管理,保护游客和商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让旅游者感受美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