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目前全省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仓容量为504亿斤、1331个库点,其中仓容1亿斤以上库点126个、0.5~1亿斤库点222个、0.2~0.5亿斤库点252个,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现有粮食完好仓容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与全省粮食总产量、粮食流通量、应急保障能力等还不完全匹配,保障粮食安全仍面临一定压力。
(一)“小散旧”仓储设施占比高。1999年以前建设的国有粮食仓容量达132亿斤,占总仓容26.6%,其中上世纪50、60年代建设的国有粮食仓容量达11.9亿斤。仓容量0.2亿斤以下库点占比达一半以上。其突出特点是位置偏远、交通物流不发达、运营管理成本高,设施老化简陋、仓容量小、功能性差,机械化操作、信息化管理水平低,难以符合储粮要求,储粮隐性损耗大,拆旧建新任务繁重。
(二)地方储备粮存储库点分散。目前地方储备粮规模已达93.8亿斤,分散储存于424个库点。其中省级储备33亿斤,存储库点61个,平均0.54亿斤/库点。市县储备粮60.8亿斤,储存在363个库点,平均只有0.16亿斤/库点。特别是市、县储备粮存储过于分散、集中度低、管理成本大、运行效率低,不利于规范化管理和信息化监管。
(三)先进技术应用滞后。目前粮库主要以化学药剂熏蒸保粮为主,绿色生态储粮技术及自动化作业设备应用率不高,优质粮食分仓储存、绿色低温储粮设施和高效快速检测设备等还不足。地方储备粮库点信息化覆盖率不高,目前承储库点424个,只有120个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其余304个需要加快推进建设。
问题分析:
(一)项目用地难落实。粮食储备企业税收低,对当地经济发展辐射带动效益有限,解决就业人数少,且仓储设施占地面积比较大。虽然企业愿意以旧换新,但老旧仓储地块普遍面积小、位置偏,且交通不发达、有效利用率不高,造成土地置换难落实。
(二)建设资金筹措难。部分粮食储备企业规模小、利润薄,且大部分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自有资金少,银行不愿意贷款支持,财政补贴规模有限,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难以实施大拆大建和维修改造。项目建成后,每年需要继续投入资金维护设施设备及银行还贷,资金压力大,造成企业建设积极性不高。
(三)收购仓容压力大。连续十多年来,国家一直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每年粮食收购仓容需求大,企业从经营效益考虑,不少“小散旧”仓容仍在投入使用,造成拆建速度慢。
具体建议:
(一)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大拆旧建新力度。严格落实《江苏省“十四五” 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粮食仓储物流建设规划》的仓储设施建设要求,对不能满足地方储备粮存放的地区,要压实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各设区市、县(市、区)要科学优化储备粮仓储设施布局,推动地方储备粮集中存储,明确“十四五”年度整合拆建目标任务,按照“淘汰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的要求,盘活用好“小散旧”仓储土地,每年安排专项用地计划保障国有企业粮库特别是地方储备粮库建设,并优化立项、规划等审批程序,不断完善县域“中心库+骨干库+收纳库”布局,压缩储备库点,提高粮食储备效率。
(二)调整补助标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省财政调整财政补助标准,省级粮食储备库建设财政补助比例增加到60%以上,市县粮食储备库建设财政补助比例统一调整为45%,市县财政给予一定配套支持,每年安排一定财政资金支持维修改造。同时,粮食仓储设施建仓补助核算成本由目前3500万元/亿斤,提高到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分别为4500万元/亿斤、5500万元/亿斤、6500万元/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