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前不久刚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所需,把解决“一老一小”问题作为战略抓手,统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方面事业建设,坚持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同步建设、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步发力、扩大供给和促进资源均衡布局同步推进,牵引带动民生福祉整体提升。
人口老龄化既是重大社会问题,更是重要民生问题,关系到当代,也直接影响后人。深刻认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紧迫性,增强解决“一老”问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意义重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的要求,把突出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作为心头事,作为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抓手,构建多层次养老体系。
问题分析:
(一)上世纪90年代,江苏人口年龄结构开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到新世纪初,江苏人口年龄结构已成为老年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之一,人口老龄化程度仅次于上海(35.2%)、北京(26%)。截至2019年底,全省户籍人口7865.82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34.1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 23.32%(全国18.1%),高于全国5.2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330.2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6.91%(全国12.6%),高于全国4.31个百分点。
(二)一是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受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数量将有一个迅速增长过程。主要是因为从1962年至1965年,平均每年新生人口近150万,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步入老年。综合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死亡率,以及上世纪相应年份的人口出生数据,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7%。二是高寿老人越来越多。1999年,全省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只有90万,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为10%;2019年,全省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达280万,不到20年的时间增长了2倍多,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也超过15%。三是老年人社会抚养比上升明显。我省常住人口中15—64岁劳动力人口从2016年以来,减少了99.49万人;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则增加了163.9万人,全省老年人社会抚养比也从17.33%上升到20.58%。显然,全社会养老负担将进一步加重。由于老龄化程度加深、独生子女家庭多,赡养老人之路呈“独木桥”之态势。四是城乡区域不平衡。苏南、苏中地区老龄化率超过了25%,南通市已超过30%;苏北部分地区老龄化率低于20%。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留守老人、高龄独居老人、失能失智老年人问题更加突出。
具体建议:
(一)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养老体系。注重传承弘扬中华养老文化的优良内核,又注重构筑具有时代特征的、家庭社会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养老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一系列政策措施办法和路线图。尤其是针对江苏相对富裕的特点,高度重视老年人更加期盼高品质生活需求愿望,尤其是面对“50后”“60后”经济实力相对较好、消费意愿较高,在公共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更多需求的老龄群体,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有针对性地及时研究制定老龄工作的相关政策,使制度更加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二)着力建设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调查显示,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比例为77.4%, 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患慢性病比例达到85.3%。与之相对的是,目前我省护理院、康复医院有较大缺额,全省的老年医疗资源,与老年人口相比、与老年健康服务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都应把康复医院、康养护理院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新建设一批门类、设施、康体器械和康养护理工作者比较齐全的康复医院、康养护理中心(院)。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兴办康复医院、康养护理中心(院、所、站),鼓励民营、私营、个体等社会力量举办集团化、地域化、社区化、庭院化连锁式康复中心、康养护理院、照护所。发展数字化、网格化“互联网+照护服务”站点。就近就便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老年医疗中心、站、室,进一步优化老年人就地就近看病就诊取药环境。加快补齐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短板。注重医养结合、康养护结合,强化康复、康养护理、照护等功能性服务。
(三)着力提高养老服务能力。目前,我省各类养老机构虽然发展很快,但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能力不足。“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达到“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要求。可以着力引进央企进入我省养老产业,鼓励省属国有企业和各地市国有企业组建养老服务公司。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更好地统筹资源,加强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文化活动和社区、乡镇、村日间照料及助餐助洁服务设施的建设。积极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达到着力解决功能错位、结构失衡等问题。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要注重搞好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养老服务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标准、细化上门服务的具体操作规范。对健康情况、失能程度、经济困难大小等不同老年人群体,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分门别类提供养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复照护、社会救济等服务。
(四)着力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从筹资机制、保障范围、服务标准、支付方式等方面加大养老保险等政策探索力度,采取多元化筹资渠道、建立评估与服务两个标准、重点保障重度失能人群、支付向居家倾斜。针对老年人保险产品供给不足的短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展提升发展空间,不断丰富保险产品供给。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我省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集资金,把养老保险基金的蛋糕和底盘做好做大做实。
(五)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世界卫生组织把“老年友好”分成交通、住房、户外空间与建筑、社区支持与健康服务、交流与信息、社会参与、尊重与包容、公众参与与就业等8个方面,建议我省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实践中,借鉴参考这8个方面,并在内容上进一步丰富。重视硬件建设的推动,加快适老化改造、增设老年步道、慢行交通、建设无障碍通道等,为老年人出行、生活、康体理念宣讲等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环境;注重软件建设,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适时做好医疗、教育、康体等专项救助,深入开展涉老法规宣传,严厉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行为,扎实推进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树立孝亲敬老文明风尚。扩大面向老年人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营造敬老尊老爱老助老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