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395 关于切实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建议
日期:2022-01-19 提案者:龚莉莉等4人

调研情况:

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2017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在此《实施意见》的指导下,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在我省各地蓬勃展开,不少地区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亮点,但是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一些问题也随之呈现。 

问题分析:

1.戏曲入门门槛较高,限制了戏曲的普遍推广我省有着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底蕴,共有昆曲、扬剧、锡剧、淮剧、丹剧等二十余个剧种,但是与流行的网络文化相比,戏曲艺术的入门门槛较高,它存在方言口音、表演含蓄、行当流派较多、技巧学习较困难等特点,学生更愿意接受诸如流行音乐等快消文化产品,多年来戏曲在校园推广的力度并不高,即使在个别学校有较好的推广实例,也难以具有普遍性、持续性的推广实效性。

2.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影响了学生戏曲学习的积极性受指挥于中高考指挥棒,中小学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大,即使在现在“双减”政策下,学生和家长选择艺术兴趣班时,也较倾向于有考级证书之类的艺术课程,比如钢琴、舞蹈、书法、围棋等,即便有娱乐休闲时间,也宁愿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也不愿意去剧院看戏,社会上出现了学生的艺术喜好与老戏迷之间的断层,学生学习戏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3.教师传授能力有限,影响了戏曲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的是,学校里传播和普及戏曲文化的教师,并不是戏曲专业教师,有的仅仅是戏曲的喜爱者,有的甚至本身也对戏曲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学唱几个片断,对戏曲文化只能“点到为止”,无法深入探究,更无法深入精髓,在唱腔、发音、角色体会、节奏把控方面更是良莠不齐,传授戏曲的能力十分有限。

4.戏曲校园推广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戏曲校园活动的可持续性这几年“戏曲进校园”虽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有的学校是将其作为一种课外活动,当有领导喜欢或申报某项活动时,就大力支持,一旦某个领导卸任或某项任务结束,戏曲活动也会随之结束;有的学校将其作为某个社团,当学生报名人数有限时社团活动也就有名无实。实践中还会出现社会戏曲推广人员与学校信息不对称,学校活动方找不到戏曲指导专家,社会戏曲名家要推广戏曲不知该向哪个学校哪个部门联系的问题。

具体建议:

1.将戏曲纳入学校美育课程,提高戏曲的校园影响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戏剧、戏曲等纳入学校美育课程,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省可根据我省的戏曲文化资源,编撰系统化、规范化的戏曲普及教程,培养专业化师资团队,把戏曲纳入高中小学美育教育课堂,并作为初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科目之一,从而提高戏曲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

2.培育戏曲教师团队和学生社团,优化校园戏曲学习环境校园组建戏曲艺术社团,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扩大戏曲艺术在校园当中的影响力。同时,对社团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诸如专业唱腔能力、角色扮演能力、发音与节奏掌握能力等,提高他们的戏曲专业能力。另外,学校可以聘请业界导师的形式增强本校戏曲师资实力,聘请戏曲名家到学校成立“戏曲传习社”,助推学院教师群体的戏曲传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可以利用校园广播以及黑板报等方式在校内宣传普及戏曲知识,借助校园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戏曲艺术,提高戏曲艺术在校园当中的影响力。

3.制定完善戏曲表演考级制度,提升戏曲学习的社会氛围当前,我省虽然已有锡剧团与省戏剧学校社会艺术水平水平考级委员会制定了《锡剧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试教材》,但是这仅仅是锡剧的个例,在全省尚未普遍推广。我们建议应根据我省地方戏的特点和要求,对于有专业表演团队、深厚广泛群众基础的戏种,制定地方戏种的省内考级标准和制度,借鉴音乐、钢琴、舞蹈等考级经验,按照戏曲学习水平和程度进行考核定级,条件成熟时,还可把戏曲纳入美育中考的可选考试科目,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的参考科目。从而增强学员学习戏曲表演的获得感,提升戏曲学习的社会认可度。

4.健全戏曲的推广管理机制,加强对戏曲的政策保障教育部门会同文化部门制定戏曲进校园的推广实施方案,将戏曲进校园列入学校团建或校园文化建设考核项目,设立专人负责制,畅通社会戏曲专家与学校部门的对接渠道。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要对戏曲进校园作出必要的政策支持与指导和制度性安排,在社会公共资源上给予更多支持与保障,以此推动戏曲在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现戏曲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