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375 关于发展数字农业,助推农业腾飞的建议
日期:2022-01-19 提案者:杨晓勤

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农业发展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让数字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支点,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焕发出农业新的光彩。

最近,我组织开展了数字农业发展情况调研,在镇江调研了所有辖市区,并赴上海、浙江进行调研,总体看,我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用数字化驱动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数字农业发展路径,农业数字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数字设施装备在农业产业领域开始建起来了。许多地方打造了市级诸如“一中心、一张图、一决策、N应用”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中心,实现了海量数据共享,农业产业数字化基础设备快速推进。有的农机制造企业面对精准农业发展宏观趋势,为农机产品智能化改造搭建平台,如江苏沃得农机开发建设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发展开始融起来了。智能感知、分析、控制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各领域广泛应用,即使是菜市场的一台电子秤也能体现数字时代的来临。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到大田种植、蔬菜水果种植、畜禽养殖、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建成了一批重大数字农业产业项目,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全省大幅提升。三是数字农业示范点(含基地)开始多起来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全省已建成许多省级数字农业基地,已建成了一批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县、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县、省级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单位、智能农业示范单位和“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农业电商主体仅镇江就有1500余家。数字农业生产初露端倪。江苏润果运营着2.5万亩苏南地区单体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是江苏唯一、全国五家成功申报农业部大田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之一,由清华、北大、中科院硕士、博士组成的核心运营管理团队扎根农业一线,用智慧和汗水提升水稻品质和亩均效益。

问题分析:

我省数字农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尚处于探索阶段,农业数字化效益尚未真正显现。一是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偏少。农业物联网、大数据、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相比差距较大。物联网设备更新换代快,后期维护费用高,而数据来源准确性尤为重要,建好维护好基础设备需要较大的投入。二是农业数字化集成度偏低。我市数字设施装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多是项目化推进,各项目间呈碎片化状态,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资源共享程度低,且尚未建立数字农业联动机制。单个项目团队的专业知识如农艺、农机、信息化、遥感、自然地理信息等各环节之间的集成融合尚显不足。三是农业数字化应用水平偏弱。主要体现在:在数字技术运用上数据采集、分析、利用、处理标准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不够,影响数据整合;在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上个性不足,制造环节与生产需求脱节,产品创新不够,适用性差;在政策扶持上辖市区面上不平衡、总体投入偏少、跨界融合型人才匮乏;在农业数字化建设内生动力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身的愿望不强,有些龙头项目面临承包即将到期,加上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造成设施设备投融资难、合作也难的困局。

具体建议:

 发展数字农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必经之路。美国现有农民260万,荷兰仅20多万人从事农业,但竞争力强。建议在土地集约化经营大势所趋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的应用,组织先进生产要素下乡,发展新型农业主体,理顺体制机制,加快农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步伐,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适应新要求,加大农业数字化推动力

抢占农村全面脱贫、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的先机,把农业数字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议根据我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围绕大田种植、水产养殖、蔬菜水果种植、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十四五”数字农业发展规划,深入调研,充分吸纳各级政府、农机企业、新型农民的意见,增强规划落实的可行性,减少顶层设计的定位与实际建设内容的偏差。二是加强平台整合。要变项目模块间的数据“碎片化”为关联模块的系统化、科学化,为农业数据资源融合共享奠定基础。同时,数字农业牵头部门要攻坚克难,借力推动,建立省级、市级、辖市区平台间的数字农业联动机制。三是强化属地推动。随着传统农业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正在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崛起,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将由“新农人”扛起。这一阶段农业数字化转型需要进一步提高辖市区对农业数字化建设的认识,加大农业数字化投入,强化组织推动和宣传推广,促进转型升级。

 二、夯实新基础,提高农业数字化支撑力

 数字信息系统是数字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议我省加大数字农业信息系统研发与建设力度。一是构建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通过标准化分类与数据建库,特别是指导市级建立农业数据平台,采集包括农作物生长环境、气象条件、土壤墒情在内的相关数据;通过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采集包括农作物长势、病虫害情报在内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化平台,收集农产品集市供销价格、消费者需求等信息动态。二是建设公共数字农业创新与服务平台。支持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产品直播平台、带货平台、数字观光农业等,推进数字农业工厂建设。三是建设农业数字化政府治理平台。包括农资管理、农业生产综合监管、完善农产品产地标识信息采集与可追溯系统、秸秆焚烧监管系统等功能。四是建设智能农机系统。充分利用全省高校和农机企业资源优势,支持江苏大学、江苏沃得农机打造“5G+工业互联网”智能农机产业化平台及无人农场项目建设,发展智能农机系统,建成国内“5G惠农”项目示范。加大研发智能收割机、智能田间管理机等市场前景较好产品和系统的力度,有效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和高校、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机械全程智能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打造新示范,扩大农业数字化影响力

根据规模大小,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打造有影响的示范样板。一是分类打造各级示范点。引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规格,向国家级智慧农业产业园迈进。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针对性地再推动建设一批省、市级数字农业应用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二是建设大学生培训和就业基地。借助示范点人才、设备等资源优势,选择条件成熟的示范基地作为各类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培训基地、实践基地、就业基地。充分利用智慧农业社会化平台培养新一代以职业院校学生为主体的智能农机手,培养从事智慧农业的“新农人”,以智慧农业促进乡村振兴、农业兴旺。三是加强示范点土地使用研究。农业投入回报周期长,建议全省组织开展一次大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使用需求调查,对有延期需求的示范点延长土地承包期10—30年。加强示范点附着建筑物占地方式和使用面积的研究,适当考虑用地指标。同时要完善土地流转手续,为示范点对接资本市场创造有利条件,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