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是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三湾公园考察时强调的“四个统一”要求之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典范。”《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江苏特色的文旅‘美丽中轴’,使之成为令人向往的中国大运河旅游首选地。”
问题分析:
打造中国大运河文化旅游首选地,江苏有资源、有优势。江苏有“江河湖一水贯通”的自然生态,有大运河全线数量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和类型最全、密度最高的文旅资源。大运河江苏段被中央确立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编制形成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6个省级专项规划。创办了全国首个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影响力不断扩大,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升为国家级论坛,“国字号”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为文旅产业项目建设提供了金融支撑。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中国大运河学会和大运河传媒为讲好运河故事提供了新平台。
打造中国大运河文化旅游首选地,江苏面临新的竞争、新的挑战。杭州提出努力使大运河拱墅段成为千里大运河文化带的“八达岭”,举办了京杭大运河(杭州)运动·文旅嘉年华,成功推出夜游项目《如梦上塘》,建成开放集夏衍剧影文化和当代年轻潮流于一体的运河·映巷影视文化街区,杭州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即将建成。北京举办了2021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加快推进京津冀游船通航一体化。天津市计划总投资52亿元,打造占地2800余亩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恢复杨柳青曲苑堂、运河水街、非遗文化街等,汇集相声曲艺、非遗体验、中华老字号等业态,打造民俗文化小镇。
打造中国大运河文化旅游首选地,江苏需要顺应潮流、强化特色。从旅游特点看,不同于主题公园,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运河旅游资源点多、线长、面广,依托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通过文化、旅游、体育有机融合,通过水上、岸上、低空有机联动,可以充分发挥运河旅游能够看遗产、看古城、看田园、品文化、强身体、亲自然于一体的独特优势。从旅游业态看,面对疫情对跨境旅游的冲击,欧洲城市更注重培育境内人文和自然风光旅游业,引导人们加强户外运动,倡导健康环保的旅行方式。如德国各地都规划有成熟完善的骑行旅游线路,北部地区的“古盐路”自行车道全长116公里(部分沿运河水路),沿途设置了休息点、餐饮区、游乐场及青年旅馆、帐篷露营地等,人们沿着林荫道和运河水系骑行,可以尽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古城和村庄、田野等自然风光。
具体建议:
为此,建议从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组织推动、政策支持,围绕打造令人向往的大运河文化旅游首选地,细化路线图、做实项目库、明确时间表,重点打造好“一馆一道一圈一节”,形成鲜明的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特色。
一是跨界融合办好“一馆”。依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延展产业链,在文物保护与利用、数字化建设、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创新,培育《运河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组织文化大家和非遗大师创作反映大运河文化前世今生的精品力作,着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运河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多元的旅游产品。
二是跨域联合打造“一道”。在运河沿线因地制宜新建步行漫道、骑行道,规划建设一批运河驿站,重点培育大运河马拉松赛和自行车赛,带动体育、旅游、研学、会展等活动,带动重点景区布局建设,让漫行者、骑行者既能感受古城风貌、又能体验田园风光,既能养眼塑魂、又能养身健体。
三是聚合资源打造“一圈”。以实施江苏中长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为契机,依托大运河沿线江河湖资源,大力探索培育三角翼飞行、热气球系留、直升机飞行、滑翔伞飞行等低空航空旅游业,建设“全域低空旅游观光圈”,形成陆上有漫道、水上有巴士、低空有飞乘的运河旅游新业态。
四是整合力量办好“一节”。依托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和中国大运河学会等平台,持续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运河嘉年华、运河城市美食博览会等系列活动,讲好运河故事,推介运河文化,招引文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