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殡葬祭奠改革事关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移风易俗的重大民生工程。早在2016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便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应大力倡导网络祭扫等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在此基础上,我省也于2021年3月31日正式出台了《江苏省殡葬管理条例》,《条例》也明确规定,应“倡导文明、低碳、安全祭扫,推广集体共祭、敬献鲜花、网上祭扫等祭扫方式”,为殡葬祭奠改革指出了未来努力方向。
问题分析: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化,网络虚拟公墓网站逐步成为了寄托哀思的新载体。但目前网络上的公墓网站,均是民营的网站平台,其运维的稳定性、收费的合理性、隐私的保护性等问题难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因此,建议由政府民政等部门为主导,深化殡葬祭奠改革,建立网络虚拟公墓,倡导人民群众告别和摒弃丧葬旧俗、民间陋习和封建迷信,改在网络虚拟公墓平台,立墓祭奠。
作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江苏,理应走在全国的前面,争做改革的探索者和排头兵。深化殡葬祭奠改革,实施网络虚拟祭奠,使广大人民群众祭奠更加便利,不再受时域、空域和地域的限制,将更加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祭奠亲人、赓续家谱、传承家风;更加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耕地等自然资源;更加有利于树立文明低碳祭扫的新风尚,从而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具体建议:
1.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打造网络虚拟公墓平台
殡葬制度的改革与深化,事关千家万户,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展示窗口,必须由民政部门等政府部门来主导,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设立网络虚拟公墓平台,从而保证改革的逐步实施、稳步发展,保证改革取得人民群众希望看到的成效。当然,在此基础上,民政部门可以适时地、适当地允许并引入殡葬行业的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维保,但应力避沾染过度商业化色彩,要高度重视平台教育教化、敦风育俗的功能,同国家的社会治理政策同向同行。
目前网络中存在的祭奠平台五花八门,水平整体不高且参差不齐,使用率和关注度太低。民政部门主导设立的网络虚拟公墓平台,要重视祭奠网站等平台的制作,真正做到好上手、功能全,美观大方、得体优雅,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习惯和感受。要通过网站的质量和水平赢得人民群众的口碑和赞许,从“要你用”逐步转变为“我要用”,让网络祭奠真正成为祭奠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引导树立社会新风尚。
作为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政府应持之以恒推进该项改革,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2.采取有力措施,在全省倡导民众改变传统祭奠方式,选用网上祭奠
受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传统祭奠旧俗根深蒂固,殡葬祭奠改革想要被所有人理解并支持,任重道远,改革可以分两步走,初期可以引导大家传统祭奠模式与网上祭奠模式并用,后期逐步引导民众放弃传统祭奠模式,完全接受网络祭奠模式。可以现在年轻人、异地工作的人群中推介,然后再逐步扩大范围。
要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多形式、多方法宣传。对于网络获取信息的人群,可以利用微博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同城功能推荐,再由政府、媒体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发送推文宣传;对于“学生党”“上班族”可以抓住早晚高峰期,通过发传单或在公共交通工具中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而老年人的信息渠道多为电视新闻、报纸、口耳相传等传统形式,可利用电视台、日报晚报等进行宣传。只有结合当地特色和不同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殡葬祭奠改革,殡葬祭奠改革才能被群众得知和了解,从而使推行工作事半功倍。
3.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避免一刀切现象
在殡葬祭奠改革的过程中,建议必须避免一刀切现象,应循序渐进地开展殡葬祭奠改革。比如,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民族习惯选择祭奠方式,尊重民族选择。再比如,对于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高龄群众,其祭奠思想受到时代因素的制约,确实较为难以转变,必须充分尊重其意愿,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殡葬祭奠改革,从而使祭奠文明在全省各地得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