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追求的重要载体,是挑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金扁担”,是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自2016年2月开展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我省累计已有8地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一,认定23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各地形成了不少特色做法,如南京秦淮区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文旅融合、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的城市型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徐州贾汪区探索出资源枯竭城市发展全域旅游的“贾汪模式”。
问题分析:
我省全域旅游发展瓶颈和问题
一是对全域旅游理解把握尚有偏差。当前存在把全域旅游等同全面旅游,撒胡椒面遍地开花,不切实际单纯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数量的误区,偏离了全域旅游本质。特色不够鲜明、潜力挖掘不足、规划建设雷同等现象较为普遍。同时还存在对全域旅游过度解读,将全域旅游当成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忽视了旅游业的本质特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路径还需精准定位、精确引导。
二是旅游项目带动力强的核心品牌少。当前大部分景区旅游项目设计上普遍存在体验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缺乏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核心大项目、大景区,旅游吸引力偏弱。布局在建项目内容重复、同质化倾向明显,缺乏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一些项目运营管理不善,效益不佳,没有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
三是旅游人才匮乏、旅游要素建设水平低。从业导游大多是初级导游,中、高级导游偏少,缺乏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策划营销的高层次人才。部分景区景点没有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不能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一些景区仍以收取门票为主要营业收入,还没有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水平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品质不高,旅游体量较小。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还处于初级水平,农家乐、客栈、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四是宣传营销力度有待加强。宣传手段单一且不够灵活,运用新媒体能力弱,旅游市场开发度低、旅游营销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景区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较为普遍,旅游综合目的地整体营销规划方案制定工作滞后,景区景点宣传单打独斗,未形成整体合力。
具体建议:
1、发挥政策扶持和典型项目示范作用
一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用旅游产业引导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选择一些条件好、特色突出的乡镇、村(居)为建设重点,加强乡村地区天然生态、田园风光等自然风貌保护,加强传统村落建筑、古村古镇、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保护,不断总结创建经验,打造样板。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和扶持全域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引进和培育大型旅游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调动和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当地全域旅游开发建设。
三是培养全域旅游专业人才。注重对旅游人才业务培训,组织从业人员走出去学习全域旅游先进地区发展经验;通过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培养青年创客团队,鼓励引导其投身全域旅游规划和建设;发挥国内外专家学者智库作用,举办旅游创意研发、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2、完善配套软硬件设施
一是构建全域交通网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好综合性旅游集散中心与快速通道,做好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的无缝对接;支持客运公司开通旅游班线,积极改善停车场、旅游标识等基本硬件设施,打造域内便捷、域外联通的“快旅慢行”旅游交通网络。
二是加快智慧旅游建设。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建立网络营销宣传平台,加强旅游数据中心及各景区的智能化建设。加快景区无线网络覆盖工程,开通网上预订、支付功能,构建线上全景预览和体验系统,实现智慧旅游一掌通。
三是推进旅游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建设一批乡村特色农家乐和民宿、一批业态集中的商业街区。增加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符合景区特色的公共厕所,严格厕所质量标准。
3、强化核心项目支撑
充实完善全域旅游项目储备库,在规划、用地、环评等方面做好统筹服务协调。全力推进战略性核心旅游项目落地,按景区化要求规划、设计和施工,使景观与自然相辅相成,促进全域旅游与文、体、教、医等多产业融合,拓展“旅游+”项目,构建“景区景点+特色镇村+融合示范基地”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统筹利用区域内的城镇、村庄、田野、河流、森林等游览观光资源,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家庭农场、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
4、重视全域产业运营和旅游营销
从提高全域旅游品牌知名度的角度,做好系列旅游产品对外宣传营销,积极培育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龙头企业,推动特色文旅商品多元化,加快移动互联网与旅游营销相结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部门发挥好引导、扶持职能,优化营商发展环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造多样化、特色化、高品质、高体验感的旅游产品和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