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227 关于健全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议
日期:2022-01-19 提案者:致公党江苏省委

调研情况: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计,三胎政策出台,婴幼儿3岁以下照护发展的需求愈发迫切,然而安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由来已久,目前3岁以下儿童照护还是基本以老人照看、育儿嫂入户等方式进行,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社会观念的变化,照护需求与早期教育的多样化、复杂化,社会大众对安全普惠托育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据统计,全国0-3岁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不到5%,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50%的比例。“入托无门”成为很多3岁以下儿童家长的心病,严重影响很多家庭的生育意愿。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发展的政策体系。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重要战略部署,事关儿童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切身利益。

问题分析:

一是缺乏法规政策有力支持。2019年发改委、卫健委印发《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要求着力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并在试点城市做出尝试。但是政府关于3岁以下婴幼儿安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尚未出台,对于政府主导、多元举办托育服务机构缺乏有力有效的支持性政策,托育服务发展速度与实际需求增速严重脱节。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权责尚不明确。目前推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是发改委与卫健委,然而普惠托育还面临着准入标准、运营标准、养育标准、监管标准以及托育服务人员资质标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涉及教育局、食药监、公安等多个部门的规范、约束与支持。缺少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

三是托育机构建设运营成本偏高。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的市场需求也吸引着社会力量的关注,然而当前的公办托育机构寥寥无几,公办幼儿园也极少有向低龄延伸的托育服务,未能发挥引导示范的作用,而民办托育机构在设置审批上缺乏支持和规范,往往不得入其门,偶有排除万难顺利建成运营,也承担着较高的运营成本、风险责任,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吸引社会力量的投入。

四是托育服务质量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社会上的托育服务机构往往由月子中心、早教中心为主,甚至有私下开设的私人家庭式托育,要么定价紊乱,名目繁多,要么设施简陋、管理缺位,甚至存有消防、卫生等各种安全隐患。同时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较低,绝大部分缺少系统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相关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缺乏专门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培训,时有报道的虐童事件,使大众对托育服务持观望与质疑态度。

具体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引导。根据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消息,国家正在研究编制“十四五”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专项规划。建议在编制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更要着重部门协调,专项规划落实督导等环节,确保事关国之大计的各项任务在地方推行的过程中,既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得以有力推行,也有因地制宜的空间,不会“水土不服”,最终各项规划目标能一一落到实处。

二、加大普惠托育机构扶持力度。在继续实施国家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对托育机构给予建设资金补助、普惠托位运营补助、奖补激励等措施,并将相关补助列入财政预算,为发展壮大普惠托育资源提供有力支持。健全托育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加强居住区配套托育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强化托育服务设施用地保障及存量资源利用、优化托与机构登记和备案程序。在普惠托育机构运营中,实施用水、用电、用气、税费等优惠政策。

三、加强普惠托育机构监督管理。出台具体普惠托育机构专门管理办法,明确政府部门相关责任主体,明确“普惠”界定标准,明确对普惠托育机构的监督考核与奖惩机制,建立健全托育服务监督管理。通过提升托育机构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智慧托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综合监管、强化社会监督、推动成立行业协会等举措,推动托育服务健康发展。

四、公立先行,鼓励民营,“两条腿”走路。拓宽普惠托育服务多元供给渠道,优先支持社区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优先支持公立幼儿园开设托班、优先支持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公立先行,做大蛋糕,设立标杆,做出口碑,形成良性循环,再逐步开放市场化,结合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鼓励民营普惠托育机构做好做强,打造示范性托育机构,鼓励打造连锁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五、打造人才队伍,树立职业荣誉。大力推动托育相关学科建设,从本科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多方着手,完善托育行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启动实施从业人员能力提升专项规划,加快对高素质育婴员、保育员及幼教相关服务技能人才的培养,增加专业从业人员储备,促进托育机构整体服务质量提升。同时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对素质优良、技能高超、服务优质的从业人员予以表彰和激励,打造模范,树立典型,提升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的行业归属感和价值感,对托育服务业风气进行正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