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192 关于高质量推动我省新一轮城镇污水治理的建议
日期:2022-01-19 提案者:民盟江苏省委

调研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水环境质量改善很快。由于长期粗放型发展,很多历史欠账尚未有效解决,城镇建设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水生态成效并不稳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新一轮城镇污水治理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十三五”以来,我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水环境治理水平得到长足发展,以苏北某市为例,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自2020年起,逐步实现污泥永久性无害化处置。城乡统筹逐步加快,在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功能配套提升方面,实现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全覆盖,县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但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问题分析:

1. 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成为城市发展瓶颈。由于城镇面积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建设难以与新增的污水排放相匹配。2020年理论日均污水产生量65.12万吨、日均污水处理能力70.5万吨,从数据来看总污水处理能力已接近饱和,部分片区出现倒挂现象,亟待“十四五”期间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建设完善。

2. 治水成效难以长效保持成为关键问题。“河道”污水直排口已基本消除,但“岸上”源头污染问题由于历史积累,面广量大,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治水成效难以长效保持。城镇污水管网突出存在质量差、运行不规范、养护不及时等问题,河水、地下水等“清水”大量入侵老旧、破损管网,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体现城镇污水收集效能的“污水集中收集率”不到30%。

3. 乡镇污水厂运行不正常成为突出短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单体设计处理能力平均仅710吨/日,仅是市县1/3甚至1/20。在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方面往往受关注程度较低,容易被忽视,该市83个乡镇有25%的污水处理厂长期处于间歇运行或停运状态,与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当前水污染治理的突出短板。

具体建议:

“十四五”规划,我省设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到2021年,完成“三消除”任务,县以上城市建成区30%以上面积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第二阶段,到2025年,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构建“源头管控到位、厂网衔接配套、管网养护精细、污水处理优质、污泥处置安全”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新格局。

为实现“美丽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我们建议以市带省,从场站建设、管网完善、源头治理、运维能力等方面全面排查。

一是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重点对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片区实施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项目,结合城市规划调整对部分污水处理厂实施迁建工程,并进一步建设完善城市污水管网。

二是实施管网普查与修复,全面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同步建立市政排水管网智慧地理信息系统,严格按照测绘、调查、检测和评估“四位一体”排查方法,对城市建成区存量污水管网开展普查、检测与修复,全面查明存量雨、污水破损、渗漏点位,有计划、分片区开展管网修复,重点解决河水、地下水、雨水等“清水”入侵污水管网问题,实现“清污分流”,有效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管网收集效能。

三是以“达标区”为抓手,分布实施污染源头整治。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网格化管理的理念,以街道、社区等划片分区,将城市建成区分解为若干个区块,每个片区就是一个“达标区”,并明确责任和任务。在“十四五”期间,分年度建设为“达标区”,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的“三消除”“三整治”“三提升”内容分解落实到每个“达标区”中,通过“做一块、成一块”,逐步实现城市建成区全覆盖,最终实现达标城市。

四是开展县级黑臭水体整治,推动市县一体化治理。根据我省加快推进苏中苏北地区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覆盖至县级城市,计划用2年的时间,全面消除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大投资力度。

五是以“十必接”为重点,推动乡镇污水处理全运行。针对乡镇污水管网污水支管“毛细血管”不完善的突出问题,“十四五”期间逐步落实乡镇机关、学校、医院、集中居住小区、垃圾中转站、美容美发店、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和浴室等10大类主要排水用户污水“十必接”要求,推动乡镇污水全收集和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同时,通过“城旁接管、就近联建”的模式,对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设施布局统筹进行评估优化,结合近远期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将过于分散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整合,提高污染削减的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