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生态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资源环境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手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我们看到,我省在国家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引下,地方政府、相关审计部门及社会各界已经开始广泛关注资源环境审计问题,审计部门也已经从制度设计、工作开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调研中我们也看到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我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依旧存在明显问题,
问题分析:
1.环保建设投入少是资源环境问题的障碍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经验证明,若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5%作为环保投入,大体上可控制住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改善。相比之下,我省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还达不到上述标准,同时,我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已成为当前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严重障碍。
2.基层领导对资源环境审计认识不足,审计环境亟待优化。
我省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但当前,仍有个别乡镇“重GDP增长、轻资源环境保护” 的思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科学发展的观念还远未真正树立。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个别乡镇置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于不顾,不把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措施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到位、投资不到位、监管不到位。人们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环境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依然缺乏有效的法律惩治依据,资源环境审计的环境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3.资源环境审计内容单一。
目前,我省进行的资源环境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即鉴证经济活动是否遵循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规定标准),并未涉及对政府资源环境政策进行审查监督等深层次方面的内容,资源环境审计仍局限于被动防范,远未起到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审计人才缺乏。
资源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除传统审计知识外,审计人员还要掌握较为全面的资源环境知识,包括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资源环境审计起步较晚,我省审计人员目前的知识结构与业务素质,还不能够满足全面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在要求。
具体建议:
当前,我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发展,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与国外发达国家及上海、深圳等率先改革的地区相比,我省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实践有待进一步深入,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建议如下。
1、借鉴其它地区资源环境审计先进经验,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首先,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资源环境审计开展较多的政府部门,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一般都比较雄厚。而我省目前环保投入较少,历史欠账较多,环保激励机制欠缺,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不少企业宁肯多缴“排污费”、“买排污权”,也不愿投资环境治理。此外,上述地区资源环境审计研究起步相对早,学习借鉴它们的先进经验是一种现实的、较好的选择。因此,我省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大环保投入,提高环保产出。另一方面,要组织环境审计方面的专家学者,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实际,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交流和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当地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能够逐步推开并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建立资源环境审计外聘专家制度。
目前,我省各地区政府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仍以经济类为主,而环保效果测评需要大量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因而,建立资源环境审计外聘专家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资源环境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适时汲取外部力量,聘请上海等地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和环境法律专家,以及资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大型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参与其中,会使审计结果更趋客观合理、更为权威有效、更易得到广泛认同,同时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升也会大有裨益。
3、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开展资源环境审计。
由于资源环境审计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单位对其并不熟知。因此,审计机关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应加强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适当融入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在确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内容时,明确资源环境审计的具体要求;在执行审计程序时,检查分析资源环境方面的相关情况;在出具审计报告时,适当披露被审单位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总之,结合日常审计工作开展常规资源环境审计,有利于扩大资源环境审计的影响,有利于审计人员资源环境审计经验的积累,是我省大力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可行办法与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