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121 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增强我省固碳增汇能力建设的建议
日期:2022-01-19 提案者:农工党江苏省委

调研情况: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相关工作,是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协同增效的重要抓手。

江苏作为经济强省,全省用能严重依赖化石能源,土地开发强度位于全国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三,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面临着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增效、碳排放达峰等多重严峻挑战。江苏跨江滨海,湿地资源丰富,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碳增汇能力协同发展研究势在必行。

问题分析:

一、我省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现状

(一)海洋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碳,储碳能力是陆地碳库的20倍。滨海生态系统土壤中固定的碳可以大范围长时间封存,其中海草床和滨海盐沼中的土壤碳库贡献达98%以上。我省海域面积约34766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约5100平方公里,有较大的海洋碳汇发展潜力和现实基础。尽管蓝碳潜力巨大,但脆弱的海域生态系统也可能变成碳源。

(二)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土壤碳储量占陆地土壤总碳储量的10%—30%,其碳贮存能够消减大气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在稳定气候、固碳增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省湿地共282万公顷,既支持了丰富的水生生物、鸟类等生物资源,也是我省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但不稳定的湿地也会成为碳源。

(三)森林生态系统。我省森林面积156万公顷,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通过增加森林碳贮量是抵消人类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之一。但我省宜林土地的有限,通过森林增加生物碳汇贡献也有限,且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均不稳定。

(四)农田生态系统。我省平原耕地面积占比较高,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源状态。耕作是破坏土壤有机碳稳定而加速土壤有机碳分解的重要原因,可以通过可再生农业、智慧农业、低碳土地整治等技术提升农业减碳能力。

二、我省固碳增汇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能源消耗,近中期实现“碳达峰”形势严峻。我省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呈正相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度依赖能源的消耗。基于能源消费结构和强度的现有数据设定基准模式,通过Kaya模型对我省碳达峰时间粗略估算,我省将无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

(二)基于自然的碳中和解决方案缺乏顶层设计,生态空间固碳增汇设计联动不足。我省现阶段采取的碳达峰主要措施多为减排,而固碳能力提升尚未开辟有效路径。目前碳减排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工业、建筑、环境农业等部门,忽视了自然资源主管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动提升生物固碳能力的潜力。

(三)海洋及滨海湿地固碳能力及潜力巨大,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概念尚未形成。将海洋碳汇纳入气候治理体系的工作刚刚起步,对其方法学和开发流程的了解不足限制了蓝碳碳汇项目的发展。针对海洋和滨海盐沼等固碳能力的测算也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方法体系。

(四)开发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干扰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下降。我省开发利用活动历史悠久,受干扰程度低的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稀缺,而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较低,甚至将会成为碳源。基于自然的碳中和解决方案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片面追求生态系统固碳效益易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具体建议:

三、增强我省固碳增汇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协同增效。要坚持系统观念,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协同推进气候变化适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一方面,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做好低碳技术研发示范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低碳土地整治等工作,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二)立足自然格局,提升固碳能力。重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生态系统碳汇等方面的潜力,在我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基础数据的基础上,绘制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地图,开展区域范围固碳评估,统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三)加强科技支撑,开展评估监测。鼓励在苏高校、科研机构对“生态系统”开展增汇固碳技术研究,加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天空地协同一体化数据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碳排放监测、报告、核算体系,科学评估各区域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潜力。明确目标责任,制定生态系统固碳总量要求,不断完善双碳规划的贯彻和落实。

(四)强化创新引领,建立示范工程。根据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固碳增汇相关研究,建立试点示范工程,为我省实现2030年前率先达峰的整体目标提供优秀模板。在具体方案选择时,示范工程不仅要考虑其增汇贡献,同时也要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生态扶贫等领域的协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