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种子生产和使用大省,虽然我省种业科技创新、种子企业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标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省份,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分析:
一是种业研发投入不足。2020年,我国种子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的仅有隆平高科一家。而拜耳(孟山都)2020年在种业方面的研发投入约7.574亿欧元,相当于59亿元人民币,跨国种业依靠研发投入形成的基因、产品专利占领全球种子市场。反观我省乃至我国有这样规模体量能够实现自循环种业巨头的几乎没有。研发投入差距悬殊造成我省种业经营范围以常规传统种子种苗为主,商业育种能力较弱。
二是现代育种生物技术在我省尚处于实验研发阶段。国外育种技术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设计育种为代表的现代育种生物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应用或前期准备阶段。而我省仍以传统育种模式为主。育种大数据分析、信息化以及相关系统开发与应用不够,育种芯片设计与制备系统等缺乏。
三是对本土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我省对乡土品种进行调查时已经很难找到上世纪80-90年代当地种植的本土品种,或者能够发现疑似本土品种的资源,也因为早期对乡土品种相关信息记录较少而难以确定。在对苏州、宜兴、盱眙的调研中,发现苏州的香丝瓜、芝麻苋、细香葱、香青菜,宜兴的太湖长萝卜、渎边百合、洋溪萝卜、黄泥头茭白,盱眙的鸡血桃,均已灭绝或濒危。而且种质资源普查与保护工作频率较低。地方农业部门及科研单位对当地植物资源普查数十年才进行一次,而现在新优品种迭代很快,在两次普查的间隔时间内当地主栽品种很可能已经经过了数次更替,本土品种已经进过几轮冲击,能够调查到的品种数量就更少,再加上对本土品种或者野生种栽培种植方法认识不到位,部分品种资源因为对栽培条件要求较高,难以在温室或者苗圃中存续,出现保种困难。
四是市场的逆淘汰导致优质种子研发受阻。江苏农户市场敏感度高,某一种农产品获得较好市场反应后,地方农户也会迅速跟进种植同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对推动江苏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带来农产品市场同质化问题,对质优风味独特但需个性化、精细化管理的品种,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导致优质种子市场认同不高。且由于土地流转加速,种田大户增多,常规种子自留种现象严重,维权打假难度大、成本高,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影响了种业研发创新。
具体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要围绕育种卡脖子问题、本土种子保育、扩繁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做大做强江苏种业。
一是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聚焦种业关键优良基因挖掘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培育推广高产优质、适宜全程机械化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大对抗除草剂、抗病虫等关键基因创新的研究。
二是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引导大型农化企业、粮食企业参与种业创新,推动种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外部资金、人才和研究力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追赶国外科技育种应用分子标记和全基因组选择方法提高基因型选择效率的技术,并配套研发高通量、全自动、无损伤的单粒种子基因型鉴定技术设备,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育种芯片、双单倍体、智能化雄性不育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应用,开展数字化育种,进一步促进了传统育种朝精准化和工程化方向发展。
三是要拓展种业创新全产业链。国外大型种业公司基本上都是农化合一的企业,具有很强的研发、资金、人才实力,我省也要着力打造培育能将种子、肥料、农药一体化的种业企业,通过一体化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又增收。
四是实施本土种质资源保护。明确省农科院为责任主体,做好对地方种质资源的调查、采集、分类以及扩繁工作。对于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严格的品种,实施就地保护策略。针对难以扩繁的品种,开发组织培养等扩繁技术。根据药食同源的特性开发本土种质资源的药用保健价值,让农户种植乡土品种也有利可图,自觉参与到本土品种的保护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