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和江苏省在南京召开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联席会议,部省领导共同启动了江苏省“环保脸谱”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生态环境大数据为基础,集成生态环境治理各项改革制度、措施、成果,通过建立科学评估体系,最终以“脸谱”的方式把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直观展现,同时具备“一码通看、码上监督”的公众参与模式。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分析:
(一)企业底数摸排存在困难。“环保脸谱”推广使用,实际上是对“一企一档”数据库的清洗和治理。但由于新系统正在开发完善,且纳入企业“环保脸谱”的数量众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技术问题,如:医院这类单位的信用代码证在系统的法人库里不全,导致无法新增纳入名单企业;环保人员在系统中难以进行批量更改行政区等批量操作;部分单位登陆系统出现账户权限不够;外地手机号收不到注册短信等问题。
(二)系统整合工作量较大。江苏“环保脸谱”作为一站式企业服务入口,需要整合、梳理的系统平台太多,初步涵盖环境应急、涉磷企业填报、企业自测、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源清单、省危废动态申报、排污许可、环保信用、环保治理需求发布、企业环保接待日、环境信访等等,整合的工作量非常巨大,整合过程问题繁杂,给应用推广带来较大的障碍。
(三)基层环保人员对接任务繁重。目前每个行政区负责“环保脸谱”工作的板块负责人多为一人或两人,部分基层环保人员每人要负责百余家甚至上千家企业。板块环保人员在推进“环保脸谱”工作时需要解答、反馈企业的大量问题,还要跟进审核企业的注册情况,而且由于旧数据库中企业历史信息错误较多,造成工作人员难以联系到企业,信息修改工作量也较大。
(四)关联应用场景相关经验尚需积累。“环保脸谱”是环保动态化管理的一个手段,环保脸谱表情相当于环境评价等级制度,以往是年评价制,现在是日评价制,但关联应用场景尚需各地探索并推广。如加强“环保脸谱”的评价和更新机制对企业的引导作用,环境监督执法如何应用脸谱机制等。
(五)指标体系不够明确。“环保脸谱”设计之初就确立了指标体系动态更新的理念,目前评价赋码工作已覆盖全省20多万家企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简单的打分制,未充分考虑各项指标的权重,且指标涵盖的评价维度较少。
(六)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有待推进。“环保脸谱”提供了高效的企业服务,更是政府部门与企业、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十四五”规划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场景的创新和应用。但目前公众互动形式仍不够丰富,企业反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信息公开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具体建议:
(一)应用推广使用方面。一是关联企业环保优惠政策,提高“环保脸谱”使用率。对连续5星的“笑脸”企业,关联奖补评比,可作为申请绿色企业等的资质依据,在资金奖补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关联环境执法检查,适当降低执法检查频次,优先列为豁免管控企业,引导企业“争绿争星”;关联绿色信贷,可优先向银行申请排污权抵押贷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升环境资源价值;关联碳交易,可在碳交易市场获得更多配额,助力企业低碳转型。二是加强业务联动。信息查询方面,“环保脸谱”本身是一个规范化的环保信息集合,现有系统(如“一企一档”)均可整合在“环保脸谱”,推进“一网通管”改革;移动执法方面,执法人员在定位签到时扫码查看“环保脸谱”,动态掌握企业的环境问题,在执法过程中进一步核查,做到精准执法;自查自纠方面,“环保脸谱”评价可帮助企业找到问题,协助实现非现场监管,企业通过自查自纠解决问题后“提星争笑”;移动办公方面,在以后的功能建设中,政府端可以直接督查督办,接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考核和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关联信用应用场景。依托“环保脸谱”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的高集成度,加大实现信用评价信息共享的同时,强化“环保脸谱”在排污许可证、核与辐射安全相关许可证等的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的应用。
(二)指标体系功能提升方面。一是优化指标类目,增加大类,细化小类,考虑不同地区及行业在实际工作中的适用性,同时考虑技术可行性,需保证数据来源和数据质量。优化指标计算,可考虑使用德尔菲法(专家评分法),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构建指标层-准则层-目标层,最终可获得更为科学和精确的评分。二是丰富衍生功能。建立完善的功能模块,通过数据模型分析给出企业画像,对整治无提升的企业,脸谱应用可给出预警,执法力度也可相应加强。产业分析方面,“环保脸谱”对企业信息管理产出的高质量的产业大数据给出的区域发展模型,为对项目批复、碳核算等产业分析奠定基础。三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在环境宣传中纳入脸谱元素,组织优秀企业参观、减排技术科普等公众参与活动;在现有小程序中设计便捷的举报、分享接口,提高社会监督积极性。对企业高频关注事项以及日常管理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进行收集梳理,为制度重塑、系统优化提供依据;开展企业线上普法、培训等,提升企业的参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四是加强部门协同的技术深化应用。借助“环保脸谱”在业务、技术、数据等方面的优势,深化政府、企业间等方面的战略合作,运用先进技术升级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