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江苏省作为中国制造大省的优势,近年来在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双重挤压下不断丧失,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应对,推进制造行业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是两个联系较为紧密的产业。科技服务业为制造业的科研活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为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撑力量;制造业的创新活动扩大了科技服务业的需求市场,带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两个产业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只有两个产业联动发展,才能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问题分析:
一、江苏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江苏科技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曾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随着近年来其他省份的奋起直追,也逐渐显现出一些差距和不足:政府资金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如广东;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与广东相比差距较大,不管是从研发机构数量、规模和质量来比较,优势都在逐步减弱,并被广东反超;企业科技创新产出与广东相比存在差距,2019年,广东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拥有注册商标数分别是江苏的1.55倍、2.08倍、 2.7 倍;企业“国际化”水平与广东差距较为明显。
二、江苏制造业发展现状及不足
江苏制造业在全国具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下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科创优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产业体系,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等的应用,江苏省制造业仍存在以下不足:产业层次还不够高,传统装备制造业占比较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偏低;企业结构还不够优,通过行业细分可以发现,对产值贡献较大还是中低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层面生产总值占制造业的总产值低于相邻的浙江和上海,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更是相差甚远;自主创新能力待提升,不管是从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看,还是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产业集群初现,但辐射能力不强,总体来说还处于产业的初级阶段,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之间的协作能与合作力还没用完全的发挥出来,产业集群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还不够强, 而且很少能够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也十分的有限。
具体建议:
三、推动“创”与“造”融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产学研一站式园区
现阶段,我国的科技创新在产学研之间的分布较为分散且存在断层的现象,亟需科技服务业企业在其中发挥桥梁作用,更需要增强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水平,为此建议建立产学研一站式园区,一方面提升制造业效率,另一方面也促进科技服务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复制已较成功的集聚区案例,使得全省科技服务业蓬勃高效发展。
与此同时,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强和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技术交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事业研发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通过现代化平台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推动产学研合作中 “学”、“研”两方形成有效互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成制造业生产效率,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
2.重视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性
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设立专项人才基金为高科技人才提供财政支持, 提供科研项目基金,选拔优秀人才赴海外留学,为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招徕外来人才,辅之以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为其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福利。此外,加快高科技创新型顶端人才的培养,发挥产学研一站式园区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供给相应人才,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协调发展,让人力资本在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中发挥出巨大优势。
3.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政府加大对创新型研发的投入应属题中之义。可通过增加预算、发行国债、建立基金等多种财政支持方式,逐步加大对研发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对研发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的科研方向,设立明确且较为宽容的科研扶持政策,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科研成果评价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研发投入使用效率。对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或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发挥其放大、辐射、引导的“乘数效应”。
4.深化融合发展,优化扶持体系
一方面强化统筹推进,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业统计制度,及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对科技服务业的监管质量,出台行业准入及竞争的合理规范及准则,同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各类科技服务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宏观政策引导和调控,依据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发展趋势及产业之间的需求调配,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促进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整合资源,发挥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发展,实现共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