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22年是“十四五”的第二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前行。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将全面推进。对“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梳理发现,“数字化”作为关键词在全文出现了25次。这足以说明数字化在十四五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去年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我省也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江苏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项,位列全国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6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2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73项。
我们江苏作为全国领先的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而优秀的非遗资源。非遗文化项目是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践行者,同时也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汇聚着文艺力量。
问题分析:
非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是我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变革和现代科技的推陈出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受众面不够广泛。由数字化技术发展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如何在当前数字化信息浪潮下,构建非遗文化的生态传承系统,在政府引导下推动江苏非遗数字化发展,扩大受众面,对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响力显得尤为关键。
二是传承人青黄不接。在传承过程中年青一代对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兴趣不大。非遗技艺传承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用贯通的,费工费力的时间消磨导致参与者不多,传承人匮乏,甚至产生断层和濒临消失的危险。因此结合数字化浪潮,如何从传播形式和传承手段上改进,有希望成为打破这种困境的重要手段。
三是政策性扶持薄弱。在非遗的数字化政策扶持方面,目前相关支持还是较少,因此非遗文化和产业的数字化进程较为缓慢,非遗与时俱进的数字化节奏仍有待加快,也需要更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具体建议:
1、建立江苏省非遗数字平台
以江苏省优秀非遗项目为基础,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融合所有相关数据,同时可通过准入门槛和对接标准的提高来筛选掉不良数据或者劣势数据,提高数据整体质量。
在非遗数字平台上,可以涵盖数字非遗博物馆、非遗线上教学课程、非遗知识传播、非遗品牌展示等多种功能。同时依托平台,在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各部门、传承人、企业、学者及公众等各方面资源,共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加快非遗数字化进程,促进非遗以更活化的形态走进大众生活。
通过非遗数字平台打造的基础,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丰富非遗数据库的功能体系,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智能+”的传承,解决非遗的新时代发展传承困局,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从而更好的促进江苏非遗文化和产业的共同繁荣发展,夯实文化高地地位,实践“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2、推动非遗数字化产业的发展。
以江苏优秀非遗文化项目为基础,融合知识图谱、用户图像及自媒体手段等智能技术,将非遗文化虚拟现实化,实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促进非遗文化遗产民族民俗类或者表演类产业化,从而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同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类似VR等增强技术的实景互动功能。积极引导非遗文化传承人深入参与非遗文化传承生态系统数字化运作环节,借助智能技术对非遗传承人的价值进行开发,尤其是其技术的动态展示,给予非遗爱好者切身体验,既能弘扬非遗的人文内涵,也可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
3、出台措施鼓励非遗和数字化融合
以江苏优秀非遗文化项目为基础,从政府层面引导非遗和数字化融合发展,比如出台支持措施引导和鼓励非遗传承人打造线上云课堂,云展览,传播非遗文化知识。出台措施引导数字化企业加强与非遗文化产业的联动,比如联合打造数字非遗产品、制作非遗相关的数字化节目等,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互传播中,宣传和传播非遗文化艺术和产业,促进非遗文化更好的被大众了解和接受,让我省非遗文化艺术在传播广度上能够更上台阶,从而推动非遗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我省非遗文化和产业的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