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江苏自贸试验区的实验范围119.97平方公里。其中,南京片区39.55平方公里,苏州片区60.15平方公里,连云港片区(含连云港综合保税区)20.27平方公里。2021年1-7月,江苏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19.4亿美元,占全省10.9%;进出口3315.1亿元,占全省11.7%。截止7月底,江苏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新增注册企业5.4万家。南京区积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累计惠及企业超过1.3万家。苏州自贸区的“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质押双创债”、“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政策,完成专利质押融资突破5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退税在线远程申报等无纸化服务的落地落实,不仅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政府进行实时管控。我省自贸区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三大片区各自都不少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问题分析:
(一)南京片区。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短缺。南京片区首要任务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先导区。随着南京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所需的生物医疗、节能环保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紧缺情况较为突出。
(二)苏州片区。在新兴产业方面,生物医药实验用品、集成电路风险评估时间长、通关时间慢,审批监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满足该市场灵活多变的需求。设备进出口并未做到全程免税。“单一窗口”并未全面普及,仍有不少企业不会或不知如何通过其进行操作。在金融投资方面,产业独立性不够突出,国际金融机构总部及基础平台落实得不多,无法像上海自贸区那样对周边地区造成辐射带动。没有解决国际商事争端的途径。各现代服务业期盼片区能放宽政策,已达到国内外交流合作的目的。
(三)连云港片区。面对自贸区高强度项目开发,存在部分项目落地后成本是否能收回、收回周期有多长等问题。连云港市的外资企业以轻工、食品两大行业为主。虽然外资企业逐年增加,但是基本项目规模较小,缺少中大型企业与高新技术项目,利用外资总量也比其余两个自贸区少。与跨国企业的交流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布局与国际化思维。同时,与青岛、大连等临港城市相比,连云港片区并未建成特色产业,存在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具体建议:
(一)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影响商品跨境流动的直接成本相比,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和环境则是决定间接成本的关键因素。为此,我省要着力提升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一是要通过包括优化通关流程、简化单证程序、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以及在放行和结关时间标准化、体系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更为优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的探索和安排,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二是建立能适应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形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全产业链视角”的监管模式,加强体系系统集成建设等方面,促进形成高水平的投资便利化。
(二)深化金融服务改革,铺设引进人才便利化之路
强化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要在简化金融机构行政审批、放开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创新金融机构监管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在人才引进相关的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荣誉评选、激励措施、项目申报和支持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保障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尤其要对下放境外人才管理权限,以及境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等方面做出改革。加强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一步推动制度型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