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新冠疫情为我国疫苗产业“弯道超车”提供了重要机遇。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2013年获批全国唯一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疫苗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园区,省政府也明确将泰州作为全省疫苗重要发展基地和产业发展中心。尽管发展迅猛,但调研中发现,我省疫苗产业链仍存在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疫苗产业自主研发、生产和使用。
问题分析:
疫苗产业发展现状
1.商业模式制约研发能力
一是企业规模受限。创新疫苗研发核心难点是“时间长、投入大、成功率低”,需要疫苗企业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高特佳投资数据显示: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巴斯德、默沙东、辉瑞四家欧美药企占据全球90%份额,总市值基本均达到千亿美元级别。2020年4月沪深数据显示,国内全品类疫苗相关企业总市值,智飞生物为2807.84亿元、复兴医药为1100亿元,与国外企业规模相比差距较大。二是投融资受限。一方面 2015年起至2020年9月,全国疫苗产业仅有40起融资,超过1亿元仅9起;另一方面,疫苗研发企业多数尚处于孵化阶段,无土地、厂房等作为资产抵押,也无销售现金流,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条件。三是国际话语权受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各国药品审批部门批准疫苗时须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毒株。以生产流感疫苗毒株为例,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由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检定所(NIBSC)提检测标准品,每年2月公布北半球推荐毒株。每年流感毒株从发布到进关检测,企业往往要4月才能得到,再加上生产周期,上市时间会顺延5到6个月。
2.硬件技术制约生产能力
一是药品包装受限。疫苗的特殊性对包装材料要求较高,包装成本约占疫苗生产成本35%左右,我国自给存在瓶颈。二是核心仪器受限。以泰州医药高新区疫苗工程中心为例,该中心现有仪器设备350套,其中蛋白电泳仪、超高速离心机、超滤浓缩设备等50多套核心精密仪器均为进口产品,且暂无国产产品可替代。三是批签发能力受限。国内疫苗类制品上市流通前须进行“批签发”,主要由中检院、吉林药检所、上海药检所具体负责,受种种客观因素制约,排队检测时间较长。
3.衔接不畅制约流通市场
目前,我省尚没有设立疫苗审批-监督-接种部门和疫苗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供需衔接还不顺畅。由于疫苗生产存在一定成本和周期限制,在很难准确预测需求的前提下,企业普遍采取相对保守策略,不敢放量生产。
具体建议:
1.综合施策提升研发能力
一是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出台精准支持政策,支持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自身规模,提升抗风险能力。创建特需疫苗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完善疫苗企业技术联合攻关制度。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各级政府可按比例出资成立疫苗产业基金,鼓励技术入股,丰富投融资等金融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大国内外专利申请资助、上市挂牌补助、工业转型升级转型资金、低息贷款等力度,支持疫苗新品研发。三是提升行业话语权。以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为契机,加强省内疫苗研发和产业与世界的沟通,加快疫苗产业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接轨。引导疫苗企业走出去,充分参与疫苗国际市场的竞争。
2.重点突破补齐硬件短板
一是建立疫苗“卡脖子”科技攻关“白名单”制度。充分发挥体制优势,系统谋划全省疫苗重大项目布局,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推进关键技术、急需产品和整机设备的攻关,特别是中硼玻璃生产、疫苗研发生产用高精密仪器等。二是建立疫苗核心技术团队“白名单”制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省级出台政策,建立长期稳定投入“人、财、物”制度,扩大疫苗核心技术专业人才池,推动实现“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融合。三是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省有关部门积极向国家部委争取支持,通过下放部分检验、“批签发”等权限或者设置绿色通道等,缩短审批时间。
3.提升服务精准供需匹配
我国《疫苗管理法》明确将疫苗接种机构的申请由注册制转为备案制,为民营机构进入提供了便利。目前阿里、腾讯、百度、拼多多等互联网企业已开通部分疫苗预约接种服务。可加快建立省级政企联合的疫苗服务数字化综合平台,加快探索构建覆盖疫苗审批-监督-接种部门和疫苗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平台,不断提升疫苗服务的数字化水平,打通从疫苗供给侧到接种点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