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体育教育工作是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习惯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关键。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还能帮助他们释放情绪,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身体素质认识的提高,现代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然而,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使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影响身体发育,严重时还将造成学生的终身残疾。青少年身体损伤需要就医或急诊入院治疗的调查研究显示,运动损伤占50%。而超体重青少年人群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发生率超过运动损伤的50%。
2018年南通市中学生肥胖现状的调查研究显示,南通市中学生肥胖人群占31.14%,超重人群占14.43%。学校是超体重青少年人群集中场所,而体育课程又是中小学生的必修科目,因此,对于超体重青少年体育课程中运动损伤的预防至关重要,也促使体育课程项目在此类“普遍又相对特殊人群”中需因“人”施教。
问题分析:
超体重青少年体育课程中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及危害。
1.运动负荷重,造成机体损伤。
跑步行走是一种周期性运动,一侧足跟着地至此足跟再次着地称为一个步态周期。一个步态周期分为支撑期和摆动期,其中支撑期又分为单支撑期和双支撑期。
研究结果显示超体重学生的支撑期和双支撑期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的学生,而摆动期则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的学生,即超体重学生需要较长的支撑相和双支撑相,以使其身体重心在两肢间移动时能够保持其身体的稳定性,较长的支撑期和较慢的步速会使超体重学生表现出一种拖沓的步态,以此来保持身体平衡。
在体育课程项目进行时,青少年好胜心和表现欲强,在超出身体负荷情况下的运动,极易造成摔倒、关节扭伤甚至骨折等情况。此外,根据体育锻炼对超体重学生足底压力的影响研究显示,参与体育锻炼的超体重学生运动后扁平足发生率有显著性增加,且超体重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足外翻的倾向更明显。
2.体温调节能力差,易发生中暑、昏厥。
超体重青少年人群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有更大的体表面积/质量比,意味着能从环境的对流、传导和辐射中更快、更多地获得热量,然而青少年的出汗能力远比成年人差。尤其在天气炎热的环境下,进行体育课程项目,会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而散热能力不足,导致孩子们常常感觉不到口渴,不能及时喝水来补充运动前后损失的体液。
众多研究表明,核心温度升高是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当人体温度上升至临界阈值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减慢,神经肌肉系统冲动减弱,导致疲劳发生,更容易发生中暑甚至热射病,轻则出现口渴、头痛、头晕,重则出现昏迷、抽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3.心理负担重、注意力不集中,易引发意外损伤。
体育课程学习时,超体重青少年学生作为班级里的弱势群体,往往在竞技类体育项目中无法取得好的成绩,容易受班级其他同学的嘲笑。研究表明,班级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学生歧视知觉的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超体重青少年学生,因感知班级的歧视环境,在进行体育课程项目时都有较强的心理自卑感,害怕达不到老师对技术动作的要求而被其他的同学嘲笑,所以表现出心理抗拒现象,参加体育项目时注意力无法完全集中在运动本身,容易发生意外损伤。
4. 常见的运动损伤及体育课程项目。
(1)擦伤:指表皮的损伤,表现为皮肤角质层剥脱,组织液渗出,但局部炎症反应较弱,未伤及毛细血管时可无出血。原因:运动时互相冲撞或身体碰在器械上,都可发生局部或深层组织的挫伤。在篮球运动中容易发生股四头肌和手指挫伤,足球运动容易发生小腿和足部挫伤。
(2)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造成肌肉微细损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而引起的损伤。表现为拉伤部位剧痛,可摸到肌肉紧张形成的索条状硬块,触疼明显,局部肿胀或皮下出血,活动明显受限。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适应活动所需的状态;身体训练水平不够,肌肉的弹性、伸展性、肌力差;疲劳或复合过度,肌肉机能下降,力量减弱,协调性下降;技术动作不正确或气温过低。常见于:长跑、蛙跳、立定跳远、足球及篮球。
(3)关节扭伤: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原因:当膝关节屈曲,小腿固定于外展或内收,大腿突然内收或外展并伸膝时,容易扭伤膝关节,甚至引起半月板损伤。踩在他人足上、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身体重心偏移,重量落在外区的脚上,易造成踝关节扭伤。常见于篮球运动中的上篮落地时,排球运动中拦网落地时,足球运动中的急停转身。
(4)其它损失:严重者可以引起骨折和腰椎间盘突出等急慢性损伤。
具体建议:
调整超体重青少年体育课程项目的对策建议。
1、启用阶梯式体育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教师设定几个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素质情况自主选择目标进行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提高教学目标,即由低难度目标向高难度目标递进的学习方式,直到达到教师最终教学目标。例如引体向上项目,教师可给学生设立三个目标:目标一数量为 3 个、目标二数量为 5 个、目标三数量为 7 个。超体重学生可选择相对容易掌握的目标一先进行学习和练习,通过自身的努力,既避免了因无法达到较高难度的学习目标而被其他同学嘲笑的尴尬,同时还让超体重青少年学生体会到只要自身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能达到老师的教学目标,激发他们学习情绪,增强自信心,既提高了体育运动的技能,也避免了运动性损伤。
2、开设“一课多项目”体育教学,激发兴趣。
每年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体质测试,从中筛选出超体重学生,在体育课程排课时,合理进行体育分班教学,配备单独的体育教师,而不是固定模式下的按原有班级进行体育课程,可有效消除班级的歧视环境。
在为超体重青少年学生设计体育课程项目时,让老师和学生根据测试结果合理调整课程计划,避免立定跳远等项目。莫斯科第1502中学每年对学生进行3次体质测试,学生可根据测试结果从排球、篮球、有氧运动等项目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新西伯利亚州的别尔茨克经济中学,体育课引入了健身项目,学生可通过力量训练、健美操等活动增强耐力、弹跳力和柔韧性。为广泛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日本小学教授的体育项目丰富多样,除跑步、跳远、跳高等基本活动外,还有足球、篮球、棒球、排球等各种球类运动。此外,学生还有机会学习单双杠、呼啦圈、独轮车等项目。很多日本小学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报名参加体育社团,深入学习感兴趣的运动。
3、身体状况监测。
在提高课程趣味性的同时,学校可使用健身追踪器、运动手环和心率监测器等技术设备,实时监控每一名学生的身体状况,合理设置运动强度。加强学生的健康档案建设,定期进行体检,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接受能力来安排正确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将学生突发的一些情况了如指掌,如感冒、 例假、 心理疾病等,在每节课前对这些学生进行询问了解,教育学生安全第一,对一些身体的不适要及时告知, 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必要时还可以建立学生的健康卡片、 例假卡片、 病假卡等。
4、预防运动损伤策略。
a.做好准备活动,改进运动技术,纠正错误姿势,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学生品德教育,防止粗野动作。
b.在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前提下,加强易损伤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合理安排运动量,改正技术动作要点。
c.加强腿部肌肉的力量训练,确保膝关节、踝关节的稳定性,注意关节灵活性、协调性的训练,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在机体疲劳、状态不佳的时候,控制运动量。
d.思想上对运动损伤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实际体育活动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或避免因疏忽或侥幸心理而造成的意外运动损伤。
e.掌握一些日常的运动医学知识,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
f.避免在不平整或危险的地方进行体育活动。选择安全的运动器材设施,尽量不要单独在具有危险的器械上进行体育锻炼。尽量穿着宽松舒服的衣服和鞋子进行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