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十三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了新突破,高铁里程从“十二五”末全国第14位跃升至全国前3位,入选全国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到“十四五”末,我省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5200公里,其中高铁3000公里。
问题分析:
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的铁路、轨道交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我省近年来铁路尤其是高铁里程迅速增长,随之产生的铁路建设、安全管理任务需要专职的队伍,目前省级层面设有铁路管理机构省铁路办,市级专设机构较少。大部制改革之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都由建设部负责,随着改革推进,为了适应新型城市群发展的需要,目前由不同部门分别负责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维护,相对分散,由于没有常设部门、相对稳定人员和常态化机制,不利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技术升级,不利于安全隐患、安全事故的快速解决。
二是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有待加强。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和施工管理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铁路的运营管理归国铁集团,加上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磁悬浮、云轨云巴等多种制式,各种轨道交通之间系统制式、技术标准、标识信息、政策法规不融合、不统一,使得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四网融合”发展推进很难。
三是省域轨道交通路网布局仍需提升。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徐宿淮盐、连淮扬镇、盐通、沪苏通一期等铁路建成通车,我省“三纵四横”铁路主骨架基本形成,苏北各市通上高铁。但是,轨道交通网络布局仍需完善,苏南苏北区域协同发展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南北向通道能力弱于东西向,过江通道仍是发展的短板,目前只有京沪高铁一条是350公里的高标准过江通道,我省南北中轴主通道350公里时速的宁淮城际铁路推进较慢,且处境尴尬:向南没有过江(上元门过江通道仍在方案论证中),向北目前是断头,新沂至淮安铁路(以下简称新淮高铁)尚未启动,苏北各市(除徐州)迫切希望的跨江发展、便捷联通南京、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区的愿望、路径仍有距离。
具体建议:
一是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我省铁路与轨道交通组织架构。建议结合贯彻落实《江苏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铁路与轨道建设管理合力,统筹本行政区域内铁路与轨道规划建设、安全等有关监管理工作责任,保障人、财、物到位,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二是完善轨道交通路网结构,推进我省“四网融合”发展。建议加大市域市郊铁路发展力度,依托省铁路集团组建省级主导、各市参股的运营公司,加强省级层面的统筹指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共同合作推进市域(郊)铁路建设,探索建立城际、市域郊铁路运输相关制度,通过省公司统一运营管理,加快形成我省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共轨的“一张网”自主运营体系。
三是优化轨道交通路网布局,推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在我省尽快落地。“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建设南京国际枢纽城市,提升南京首位度,加快构筑“直连全国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和“完善中轴通道,推动实施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江苏段”。目前,天津、河北、山东境内的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在国铁集团、山东省的强力推动下正在快速推进,已对江苏形成倒逼。建议加快新淮高铁建设,支撑“六轴七廊八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和省域综合立体交通网一体化发展。按350公里时速设计,与京沪高速公路共通道建设新淮高铁,在淮安与宁淮城际铁路直通互联。此举可构建全程350公里时速的京沪辅助通道(近期经新淮、宁淮、北沿江至上海,远期经新淮、淮泰、北沿江至上海),进一步增强苏北腹地便捷过江、紧密对接苏南,快速融入长三角核心城市南京、上海,缩短苏北、苏南发展差距,实现苏南苏北更高质量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直联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铁路、公路复合通道,结合扩容京沪高速公路等,支撑江苏美丽中轴建设,成为国家城市群间、省际间交通运输的主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