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科学仪器,体量不大,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形式,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商业部国家标准局出过一份报告: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达到66%。
问题分析:
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拨款成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科技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8年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显示,在原值超过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中,国产品占有率为13.4%左右。2020年,电子显微镜产品全球市场销售额在35亿美金左右,在国内销售额约为60亿元人民币。但即使是最头部的国内公司,也只能从这块蛋糕中分到1%到2%。若对进口仪器依赖过强,一是有风险,科研工作会受制于人;二是仪器用户要花大量资金,购买高价产品。而总体来看,国内仪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基础薄,缺少明星企业,近80%为小微企业。且从收入规模来看,没有排名全球前列的仪器企业。
具体建议:
1、加强科研仪器顶层设计。编制科研仪器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相关重点领域高端科学仪器产业技术路线图,加速推进自主研发和国产化进程。
2、建设高水平科学仪器研发基地。推动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通过集聚效应形成高端科研仪器的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国产化进程。
3、培育大型仪器企业。集中有限资金,培育大型仪器企业和有特色的“隐形冠军”企业,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尖端仪器企业,打造世界知名的仪器品牌。对科研仪器企业实行退税政策,并监管返还资金用于后续研发,倒逼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4、加强高端科研仪器的人才储备。科研仪器的研制是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支撑工作,可以通过适当改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考核评价制度,保障工程技术人才成长,让更多人有动力做仪器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