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593 关于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医疗器械产业体系的建议
日期:2022-01-20 提案者:唐玉国

调研情况:

当今世界,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前沿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医疗器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加速转型变革。医疗器械是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其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一、医疗器械产业是具有高度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的战略新兴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截至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8%。预计至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技术汇聚、研发门槛高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医学、计算机、电子信息、机械、生物化学、材料等多个学科,对相关产业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重大原始创新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上仍然处于跟踪仿制阶段,发投入比例低,重大原始创新缺乏,如目前市场上高端医疗装备如CT、MRI等均由国外发明,外企高端医疗装备产品依然占据市场主流。关键核心部件、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如体外诊断领域的高端抗原抗体、核心酶等。如果发达国家突然停供上游原材料和核心部件,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将面临停产风险,这严重影响到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供应链安全。三、医疗器械产业体系短期自主可控的关键在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在于原始创新持续引领近期全球科技、产业竞争愈发激烈,关键技术“断供”和产业脱钩所面临的风险日益明显。医疗器械由于产品门类众多,所涉及的关键原材料,以及核心机械、电子、光电探测等部件多达上百种,虽然产值规模不大,但却直接影响产业供应链安全。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医疗器械产业短期自主可控的必经之路。然而,为了实现医疗器械科技与产业强国的梦想,不光要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燃眉之急”,还要着眼解决原创缺乏这一“心腹之患”。持续加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基础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下一代基因测序等前沿领域的前瞻布局,为未来10-15年医疗器械产业实现引领奠定科学与技术积累。 

问题分析:

医疗器械产业因其自身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领域汇聚的特点,其创新技术门槛高、技术链条长、研发风险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创新链条与产业链条之间相对自成体系,缺乏有效衔接与配合。“医工结合”不够,医院临床需求不能有效地“传递”给工程技术领域,“研产”脱节,高校、研究所等创新性成果也不能及时转化到企业,无法快速推动产业发展。近十年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深耕医疗器械领域,在医疗器械产业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针对医疗器械创新链特点,探索建立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工程化一体化布局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体系,开展“医工融合”“所企结合”,解决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研制了医用质谱仪、能量时间分辨免疫分析仪等一系高端器械装备转让给威高、东软、新华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特色的创新生态,有力的支撑了区域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具体意见:江苏省医疗器械产业实力雄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理应率先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实现科技突围。

建议如下:

一、加强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体系化布局。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发展一体化布局。加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基础研究以及关键技术攻关投入,补足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创新链条短板。

二、加强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围绕南京、苏州等现有产业园区集群,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发挥其在关键核心技术与重大产品创新等方面对于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加强医工融合、研产结合。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知名医院与企业一起协同攻关,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四、发挥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产业的推动作用,提升医疗器械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