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578 关于乡村振兴适应性人才现状及培养建议
日期:2022-01-20 提案者:蒋利武

调研情况:

通过近几年的培养与锻炼,经过村(居)“两委”换届,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优秀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夯实打牢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问题分析:

新时期乡村振兴适应性人才的培养上仍存在些许问题。

(一)村(居)干部分布仍不均衡。村(居)“两委”换届大部分村(居)干部数量已经配足,但“人难选、选人难”问题依然存在。一是有的村干部整体年轻,有的村则大部分村干部都在50岁以上,可培养的后备干部缺乏严重。甚至个别村选不出本村村书记、主任,选拔和任用还存在由乡镇直接下派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现象。二是存在干部配备青黄不接的情况,年长村(居)干部经验多、阅历足、有方法,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有所欠缺;年轻干部学历高、有冲劲,但实际经验不足,缺乏在基层长期战斗服务的耐力、韧劲,部分村存在中年干部缺乏的情况,年长干部即将退休,年轻干部还未掌握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农村工作一时难以开展。

(二)干部工作存在“主次颠倒”现象。虽然基层减负工作一直在推进,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情况仍比较突出,形式化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干部忙于应付上级政府的各项检查,会议、文件、汇报、接待等任何一项流程的资料也不能少。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干部主次颠倒,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消耗在应付“数据式”“填表式”工作上,“抓经济、促生产”的主要业务却无暇顾及。

(三)基层干部培养缺少系统性。部分干部素质存在短板,平时的培养缺乏系统指导,尤其是年轻后备干部进村后基本上是边干边学,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提升缓慢;目前储备的后备干部青年较少,同时县派、市派“第一书记”等帮带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只挂帅不出征”的情况,对于村级发展没有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培养手段单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级干部人数、精力、能力有限,承担的任务较为繁重,在参与高层次的培养上机会较少,科学系统的培养机会较少,且培养的覆盖面较窄。

(四)培养内容与乡村振兴需求脱节。现阶段的培训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制度轻机制、重形式轻评估、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培训内容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不高、培训效果不显著。各条线各自为政的培训组织模式,如组织部门负责村两委干部培训、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由农广学校培训,容易导致目标不统一、内容缺体系、培训欠实效,人才培育与乡村各项事业发展不协调,不符合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要求。同时,农村干部分类分层管理不到位,导致培训对象选拔不精准、培训内容不对口、培训方式缺乏针对性,甚至出现重复培训等现象。

(五)人才回输本地较少。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不均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大部分身怀技能的人才外出城市谋生存,人才流失严重 ,剩余人员守着自己少量土地,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大城市发展,基本不回村里,更谈不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农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输血功能较弱。

具体建议:

(一)提高思想重视,全力推动人才工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构建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乡土人才工作格局,镇与县级各主管人才部门要畅通信息渠道,人才资源市场,及时建立大学毕业生、乡土人才及专业技术人员信息互通交流平台,使人才有可就业的选择,而不是一毕业就失业。二是创新招揽人才工作方式。允许乡镇就特殊人才进行单独招聘,同时放宽乡镇人才招聘与引进的方式,根据需求放宽一定的招聘条件和聘用方式,可采取免笔试直接面试的方式补充相应人才,更多的注重人才的实践和技能;推进校园招聘方式,充分发挥好校园招聘的优势,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要求及时招录到岗。

(二)充实后备力量,全心做好人才回引。一是加强科学分析研判。客观分析各类人才队伍素质状况,准确把握现实工作需要,分类别、分岗位制定岗位需求计划及人才队伍情况,明确目标,“对症下药”。既充分考虑人才的作用发挥,又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二是通过加大人才回引力度,拓宽人才回引渠道,完善扶持政策,将在外务工、待业人员吸引回镇,建立健全乡土人才数据库,科学、准确掌握好各类人才情况。

(三)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乡土人才库和储备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做好的人才支撑。一是继续高效做好乡土人才订单培养机制。乡土人才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当地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要搭建起乡土人才良好的发挥平台和发展平台,要建立有效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金上给予倾斜,在技术上给予提升。要扩大对有突出贡献的乡士人才的宣传,提高荣誉感,提高社会对乡土人才的认同度,激发乡土人才的创造性。二是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充分了解各支人才队伍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因材施教”,充分激发人才的潜能,储备可用之才。培养的选择对象人群,重点应是涉农管理人员、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一方面,在农村人群中,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视野更宽阔,思路更灵活,另一方面,同来自城市的人比较,他们对基层的实际更熟悉,对“三农”的情怀更深厚。三是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灵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做好思想解释工作,让其转变思维模式,邀请在外务工、待业等人才积极回镇,为家镇建设建言献策。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各种活动,根据不同对象,可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例如:对理论知识的培训,宜采用课堂教育方式,对实操知识的培训,宜采用现场观摩、实地操作等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格局,增强创业干事的主动性。

(四)营造良好环境,全域服务人才工作。一是采取座谈会、深入调研等多形式、多渠道,充分听取乡土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及镇村振兴的意见建议,科学、合理采纳;二是在全社会、全领域积极营造鼓励人才肯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工作环境及良好氛围,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局面;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人才消除“后顾之忧”,旗帜鲜明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撑腰;四是整合资源、发挥创业平台作用。发挥好双创平台科学、系统吸引、培养好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