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对江苏南京、徐州、盐城、南通、无锡等地展开了深入调研,另外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做了科学的研究测算。
问题分析:
(一)快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冲击。一是制约经济增长速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大约下降1.348个百分点。我们测算,2020年至2025年由于人口老龄化增长约5.06个百分点的边际影响,我省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下降约1.364个百分点。可见,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省面临人口快速老龄化对经济增长速度制约的严峻挑战。二是掣肘经济增长动能转换。通常老龄化速度每增长1个百分点,有效劳动投入增速会下降0.51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江苏受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的有效劳动投入增速会下降2.58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参与率最高的劳动龄人口会下降,由此将影响总产出增长。另一方面,通常老龄化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减少1.904个百分点。在“十四五”期间,我省受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减少9.6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构成因素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快速人口老龄化增加社会成本。江苏基本养老保险支出金额从2011年的884.2亿元逐年增加至2017年的2964.8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34%,增速远超同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四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劳动年龄人口储备明显不足。相较于广东、浙江,江苏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不足更为明显。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分别比广东、浙江高出9.49、3.14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分别高出广东、浙江11.79、5.51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则比广东、浙江分别低5.85、4.9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省受老龄化影响,在劳动年龄人口储备、未来保持一定生育水平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服务供给面临压力。一是老年服务领域人力资本严重短缺。2020年,江苏60岁及以上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的约为36.7万人。根据国际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 的配置标准推算,我省当前至少需要12.23万名养老护理员。而截至2020年底,我省通过职业鉴定的养老护理员人数共为6万人左右,缺口极大。二是对孤寡、空巢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缺失。2020年,江苏60岁以上孤寡老人户、空巢老人户分别为247.2和316.7万户,比2010年分别快速增加89.7%、80.5%。当前,除日常照料和经济帮扶外,孤寡、空巢老年人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尚未有相应的有效服务供给和应对准备。三是省域内统筹协调养老资源尚存不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及资源供给区域差异较大。以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为例,常州达到50张,而65岁及以上人口超出常州5个百分点的盐城仅为36.3张。省域内有效调控养老资源,切实提升全省养老效率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江苏创新明显不足。“积极老龄化”的基本内涵是“创造健康、参与、保障(安全)的最佳机遇”,江苏在这方面的创新探索亟待加强。一是就“健康”而言,促进老年人健康提升的相关制度体系缺失。截至2020年底,全省仅有1家独立设置的安宁疗护中心,设置有安宁疗护病区或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机构100家。与快速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健康状态随年龄衰减较快的现实需求巨大存在差距。二是就“参与”而言,支持老年人有效社会参与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备。2020年,江苏省60岁以上就业人口400.3万人,占总就业人口比10年前的8.48%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老年人力资源再利用的相关制度安排尚不完善。三是就“保障(安全)”而言,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明显缺失。尚未建立全省统一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对服务标准、提供主体、服务对象、服务水平与费用支付进行规定的制度也不完善。养老领域信用管理机制、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监管评价机制均不健全。
具体建议:
(一)加强改革创新对冲快速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一是提升劳动参与率。逐步加大省内专业学位培养比重,大力推行在职学习、终身学习,科学缩短应用型教育的学生在校年限,提高劳动力效率。建立专项就业促进计划,提高未达退休年龄的大龄劳动力就业参与率。建立老年人就业支持和就业保护的政策体系,提高退休后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完善科研到转化再到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系统性激励体系,促进新技术尽快成为可以转化成生产力的通用技术。三是推动健康老龄化有效降低社会成本。加强社区早期健康服务的干预与介入,在老人低龄阶段,引导建立预防为主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使得老人能够尽量推迟甚至避免使用长期照护服务从而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四是多措并举增加活力人口。切实降低养育成本,让更多的人愿意生;优化产业结构、综合环境,以薪酬待遇、事业发展、优质生活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愿意来、愿意留。
(二)加强相关体系建设形成老龄社会治理江苏样板。一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议在2009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意见等,完善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切实保障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思考和谋划。二是建成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与标准化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三是大力培育养老产业发展体系。制定老龄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培育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充分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布局建设省级示范性康养小镇,完善金融财税用地等扶持政策。四是建设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培养体系,省级层面探索制定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培养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行动计划;大力开发老年照护人力资源,支持在家政服务人力资源培训中加入老年照护系列内容,对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庭成员开展相关培训。综合施策建设养老服务人力资源职业地位提升的社会体系。五是建立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养老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社会支持、职责清晰的养老服务监测预警责任体系与跨区域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同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改造建设。注重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破除“数字鸿沟”难题。六是健全老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养老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考核。开展年度评价,把健康养老、生命质量等作为评价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能力评价方案(2021年版)》设置的22项能力评价指标,开展相关考核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