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作为城乡经济循环的有机组分,便捷畅达的农村物流也是乡村振兴进程的重要体现。
目前,江苏农村已初步具备电商物流发展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含交通、网络和服务体系等)。截至去年6月底,全省14731个建制村全部直接通达快递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村村通快递”;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2358.1亿元,同比增长7.6%,居全国第二位。今年2月,《江苏省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出台,明确提出经过3年的努力,全面打通城乡物流“最后一公里”瓶颈,基本建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体系,基本形成“资源共享、服务同网、信息互通、便利高效”的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问题分析:
目前,我省农村物流配送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即以签订合同的形式把物流委托给专业的物流企业;二是联盟物流模式,指在一定区域内,多家电子商务企业为了提高物流效率,一起进行的揽收和配送;三是以京东、苏宁为代表的自营物流。在实际运行中,三种模式存在最先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两端症结。
(一)基础设施不完备,收投效率有待提高
农村物流担负着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任务。我省乡村物流基础设施有待提档升级,如2018年我省人均冷库容量排名仅居全国第14位,且冷库区域与产销空间分布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农村物流的发展。工业品下行时,受制于业务规模不大、交通养护维修不及时和配送工具相对简陋等问题,导致农村物流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低下问题。农产品进城的过程中,农产品尤其需要冷链运输,对物流运输要求更高,具有季节性强、受天气影响大、不易于存储、时效要求较高等特点。而物流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冷链物流所需要的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农产品进城的“最先一公里”受阻。
(二)物流业务规模不够,收投成本有待降低
乡村物流业务量不足,成本较高。从快递投递情况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居住分散,进村配送的运输、时间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并非所有快递企业都已进驻村庄,且大部分商家都有固定的快递合作企业,并非由购买者自主选择。从快递揽收情况看,农业生产基本以农户或小农场为单位,规模较小、季节性强,产生寄递需求的周期短则几天、长则一个月左右,且往往是小批量、多批次,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给物流企业如何合理配置资源造成了困扰,单一快递品牌企业驻村设点既不科学也不经济。
(三)服务品质无法保证,客户体验有待改善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网上购买商品,需要通过物流运输配送到手上,并可在购物平台对物流进行评价。电商物流超过了传统服务的要求,更加强调用户体验感。农村电商物流配送很难做到挨门挨户配送,导致农村消费者的投诉多集中在商品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因物流问题,消费者常在评价中给出“中”或“差”评,商家售后的维护成本明显增加。
具体建议:
现代化物流体系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石。加快完善农村物流末端收投体系,让农产品进城之路更加方便快捷,让工业品更多更好地走进农民家庭,打通“最后一公里”和“最先一公里”,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中之重。
(一)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
道路畅通是货畅其流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切实出台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兜底性作用;因地制宜开展道路养护,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运输体系;加大对农产品新型仓储设备的建设投入,加快对绿色冷链保鲜运输技术的研发。政府可在农产品集中的产区、冷鲜需求大的地区合理布局,设置冷藏中心库点,在重要运输交汇点探索建立农村物流园区,多点连线,逐步完善农村物流各网点系统化的提档升级。
(二)整合服务需求,提升物流科技水平
政府应统筹规划“工业品进村”和“农产品出村”。一方面加快搭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寄递于一体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销售寄递信息的共享对接,保障农产品及时从田间走向餐桌。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及邮政和快递系统汇总信息,做好物流资源整合利用,进一步方便农村居民收投快递。同时,鼓励引导快递企业加大农村物流末端收投智能化设备研发,如无人仓自动分拣、无人机自动收投、智能快递柜等,确保“快递进村”的同时也能“及时上路”。
(三)吸收富余劳力,加快形成农村物流队伍
利用农村电子商务普及化,开展末端收投服务专业化、便捷化。一方面,开展专门人员末端业务收投服务,利用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充分吸收农村闲散人群,分类培养一批专职快递人员和兼职快递人员,既能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还能有效缓解农村富余人口的就业问题,大幅提高收投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教授专业技能和服务理念,将农产品运输的专业物流知识培训与操作相结合,培养一批专业农村物流人才,为农村物流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