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481 关于建立青少年抑郁症预警机制的建议
日期:2022-01-20 提案者:刘嫣静

调研情况: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2021年,我省共有1.5万余所学校,1500余万在校学生。据推算,我省面临抑郁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可能超过百万。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之栋梁,是备受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群体,而抑郁症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成长。因此,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及防治尤为重要,亟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给予高度关注。为此,建议我省针对青少年抑郁症问题建立预警机制,在出现的“苗头”之初就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切实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

问题分析: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情感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悲观厌世,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造成可怕的后果。

据了解,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学校往往很难及时发现青少年的抑郁问题,做到及时就诊,及早干预。分析其原因,存在以下困难。

1.青少年抑郁具有隐蔽性。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往往比成年人更具有隐蔽性。孩子不经意间的行为变化或情绪起伏,常常会使家长忽视,认为只是叛逆期、青春期的正常表现,从而导致病情难以发现,延误治疗干预。

2.青少年抑郁就诊率低。长久以来,社会对抑郁症缺少重视和正确认识,这也导致抑郁症患者具有病耻感、不好意思看病,而选择自我封闭、心理压力更大,这无疑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症状。

3.对抑郁缺乏正确认识。家长、学校普遍对于抑郁症缺乏了解,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感知并发现问题。即使当青少年被诊断为抑郁时,多数父母难以直面问题,常常会以孩子要上课,不能因治疗耽误读书等理由干扰或延误治疗。

具体建议:

江苏作为教育强省、教育大省,十分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2021年8月由省卫健委、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十二个部门联合发文,制定了《江苏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实施方案》,构建了全社会联动、全方位守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有效推动了健康江苏建设。

2021年11月,教育部明确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为建立“提前防范、积极干预”的青少年抑郁症预防体系,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议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建立青少年抑郁症预警机制,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抑郁症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和渠道,对青少年、家长及学校教师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抑郁症防病知识,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全方位提高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

2.推动并建立抑郁症的筛查机制。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将抑郁症筛查项目纳入学生健康体检之中,借助专业机构做好早期筛查工作。对于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学校和家庭要重点关注,建立动态预警机制,积极进行有效干预,及时化解学生心理问题。

3.不断完善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针对日趋严峻的青少年抑郁症问题,要加快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家庭-学校-医院”联动联盟机制。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更多关注青少年心理变化、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给予充分理解和正确指引。学校要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青少年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同时还要将抑郁症防治、心理健康促进指导作为家长学校的必修课,帮助家长提升识别和应对子女抑郁症倾向的能力。卫生健康及医疗部门要加快各地精神科医师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青少年抑郁症领域研究,为学生开设专项门诊,建立绿色就诊通道,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救援、治疗服务。

4.鼓励多方合力的提前介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的关注热点。除家庭、学校、医院外,还需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抑郁症病患提供多元、专业的服务。例如,各地应积极发展心理咨询相关企业,加强企业规范管理,为有需求的青少年提供更具个性化、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少年强则中国强。祖国需要人才,更需要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为此,恳请我省相关部门关注青少年抑郁症问题,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