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海洋中的多种动物、植物、化石是传统中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当前治疗肿瘤、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领域重大疾病的“蓝色药库”,也是功能性健康食品、生物医用材料、药用辅料、绿色环保处理材料、日化产品的开发原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药用资源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指出“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江苏是海洋大省,海域内生物资源丰富,海洋中药资源应用历史悠久。在健康中国“向海要药”、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江苏应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充分挖掘海洋中药的历史优势与资源优势,加强海洋中医药产业结构和政策引导,促进江苏海洋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形成海洋中医药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中国“蓝色药库”建设提供地方发展方略。
海洋中药资源是我国中药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 3 世纪的《黄帝内经》就有以乌贼骨为丸、饮以鲍鱼汁治疗血枯的记载。明清以前的历代医药典籍中含有海带、紫菜、乌贼骨、海马、海龙、玳瑁、文蛤、海参、牡蛎、海胆、鲍壳、瓦楞子等海洋药物的方剂数以千计。现阶段以传统海洋中药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有 152 种。以海洋中药原料开发的藻酸双酯钠、褐藻硫酸多糖、岩藻聚糖硫酸酯、藻酸双酯钠等海洋药物也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尤其2019用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海洋药物甘露特钠获批上市,填补了阿尔茨海默病 17 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
此外,以海藻为原料形成的膳食纤维、海藻多糖、藻酸丙二酯、海藻酸钠、海藻油等不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健康食品产业链,还延伸到各类保湿、美白等日化产品中,甚至从海藻中提取得到的褐藻胶、卡拉胶、琼胶及衍生物等也已经作为药用辅料显示出增溶、助溶、缓控释等独特的优势。来源于海洋生物的壳聚糖和甲壳素,在创伤敷料、化工、纺织、印染、造纸、涂料、食品、化妆品、污水处理等方面显示出广泛的用途。
问题分析: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海洋经济优化升级的路径支撑,也是我国 供 给 侧 结 构 性 改 革、新 旧 动 能 转 换 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选择。“十三五”期间,在沿海开发、海洋强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自贸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叠加效应影响下,江苏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海洋中成药及现代药、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与其他海洋强省相比,江苏海洋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高度上,都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仍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表现为:
1. 江苏海洋中医药资源的特色与优势未受到充分的认识
江苏沿海分布的海洋药用植物主要有昆布、海带、羊栖菜、海蒿子、紫菜等,海洋药用动物有蛤类、蛏类、海蜇、海螵蛸、瓦楞子、牡蛎、河鲀等。与其他沿海省份以海洋动物类药用资源分布较多的情况相反,江苏沿海因滩涂面积大,海域滩涂盐生植物资源如碱蓬、罗布麻、野菊、猪毛菜、益母草、忍冬、茵陈蒿、枸杞、柽柳等的储量十分丰富,这些滩涂生物资源在传统中医药文献中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除了具有药用及保健功能外,还兼有多种经济用途。由于目前对江苏海洋中医药资源的调查还不够充分,且未结合中医药理论对分布在不同生境中的海洋动植物中医药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许多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造成了中医药资源的极大浪费。
2.江苏海洋中医药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不足
21 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海洋生物医药扶持政策的逐步加大,江苏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呈现出逐渐向好的发展势头。相继有海藻酸钠、螺旋藻精粉、海藻植物复合胶囊、甲壳素、唐友牌几丁胶囊、丹鹿胶囊等医药产品以及波力海苔、海苔饼干、海苔点心等系列食品生产,但与庞大的海洋生物资源储量相比,江苏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生物品种较少。加工方式以简单粗放为主,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药物研发、海洋健康产业和生物制品研发方面大多处于产业链最前端、低值化的资源驱动型产业为主,缺乏延伸产业链的高值化主导产品及服务型产品。
3.江苏海洋中医药资源的全值化开发利用产业链尚未形成
江苏贝类如文蛤、蛤蜊、青蛤、杂色蛤、泥螺等资源丰富。一直以来,贝类资源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废弃物易导致环境污染,破坏江苏海洋潮间带生态和环境,带来潮间带生物生产力下降等问题。事实上,贝类外壳中含有大量的钙质,除可作为补钙制剂钙源以外,还可研发用于生物医药或工业净化的新型生物材料。如通过改性活化制备出具有孔隙多、比表面积大的优质吸附材料,可用于工业废水的净化;牡蛎壳纳米复合型骨材料可作为骨组织修复材料用于骨缺损的修复。由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江苏尚未在大宗海洋中药资源的应用上,形成全值化开发利用产业链。
具体建议:
1.加强特色与优势资源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挖掘,提高江苏海洋中医药资源在中医药领域中的贡献率
江苏是中医药大省,海洋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使江苏在海洋药用生物研究和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为此,应该加强民间以及历代典籍中江苏海洋中医药资源应用的历史调查,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建立江苏海洋中医药资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挖掘江苏海洋中药治疗的优势病症与特色方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海洋中药饮片,为基于海洋中药促进健康江苏乃至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提高江苏海洋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力与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江苏确立了“坚持海陆统筹、突出向海发展”的新发展格局构建路径,但在促进江苏海洋中医药产业化进程方面,江苏尚未单独出台相应的战略性发展规划,促进海洋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或措施还隐含于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当中,省级财政尚未设立海洋中医药科技专项经费,这与海洋中医药产业及创新主体对科技创新驱动方面的政策诉求不相符合。为此,江苏应完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着力加快海洋中医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谋划布局海洋中医药人才培养、海洋中医药基础研究、海洋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战略系统,实现海洋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高附加值快速发展。
3. 加强蓝色药库研究中的产学研结合,构建江苏海洋中药资源全值化利用产业链
江苏海洋中药研究领域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于海洋、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海洋中医药、食品、化工、能源、材料等全值化利用方面存在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为此,应加强高等院校、制药企业、科研机构紧密配合,在海洋中药资源的规模化养殖技术和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海洋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海洋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等领域等积极搭建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因海洋药物研发过程中因资源粗放加工,废弃物和边下脚料所带来的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和陆地环境污染,形成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中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江苏海洋中药的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