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786 关于太湖治理中加强通量管理、实施科学调度的建议
日期:2022-01-21 提案者:朱伟等26人

调研情况: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人口与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的地区之一,工业发达、产业众多,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承载经济、产业、人口、生态综合压力最大的湖泊。太湖面积达到2360平方公里、深度只有2米、是世界少有的超大型浅水湖泊。太湖像一碟净水置于周围发达、喧嚣的城市群中。流域来水基本上都是经过城市、农村使用;经过城区、农田、河塘;来自森林、山区的清水很少,源水条件极为不利。但太湖具有独特的“东清西浊”的水质结构,西北片区汇聚进入的“浊水”,经过太湖生态系统的净化,到东部变成水质很好的“清水”。长期以来供应苏州、吴江、无锡的饮用水,间接作为上海浙江的饮用水水源地,是太湖水哺育了苏南的鱼米乡。

问题分析: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太湖治理,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施一系列重要举措,投入巨大治理成本。2007年太湖暴发水危机以来国家投入太湖治理的资金大约达到2620亿,其中我省投入超过一半。在流域GDP翻两番、人口增长1000万的压力下,连续13年实现“两个确保”,为太湖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省政协连续三年就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落实情况与沪浙皖政协开展联动民主监督,积极推动太湖联防联治。尽管治太工作力度很大,但太湖水质改善状况堪忧,2016年太湖磷反弹、2017年太湖出现最大面积的水华,近两年,东太湖也总磷升高,出现蓝藻水华现象。2021年太湖水质见好、水华较少,是否是太湖出现根本性转变,“十四五”以及后续的治理应该怎么做?

具体建议:

针对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算清通量帐,入湖河道严控入湖磷通量

据研究记载,198年代太湖总磷的入湖通量在240吨左右,湖水水质总磷平均为0.02mg/L。国务院颁布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也明确太湖总磷的纳污能力为每年 514 吨,而近十年太湖入湖总磷的年均值在2100吨左右,湖水水质总磷平均为0.08mg/L。从中可以看出现在太湖入湖磷通量是1980年的接近10倍,是国务院核定值的4倍。巨大的总磷输入量是太湖水质难以改善、水华频繁暴发的首要问题,是太湖治理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入湖磷通量不但与入湖河道的水质有关,也与入湖水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太湖入湖河道水质总磷平均在0.15mg/L,是湖水的1.6倍。每增加10亿方入湖水,就会增加150吨入湖磷通量。太湖历史上入湖水量在80~90亿方左右,现在的入湖水量是110亿方。太湖处于河网地区,周边的引调水工程都有可能对太湖入湖水量产生影响。因此,算清通量帐,进行通量管理是太湖治理刻不容缓需要重视的问题。

2. 算清底泥帐,科学安排湖内治理行动

太湖一期清淤3900万方底泥,每年实施防治湖泛的应急清淤,对湖泛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太湖准备实施第二轮大规模清淤,规模达到4000万方,投资需要80亿以上。除为了控制湖泛以外,期待通过清淤减少底泥向湖水中释放通量,也是清淤工作的一种考虑。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由于入湖磷通量太大,太湖的底泥目前处于“汇”,也就是聚集污染物的阶段。太湖入湖总磷2100吨,出湖800吨,留在湖中的磷达到1300吨,而水中赋存的总磷只有500吨左右,也就是说有800吨磷在湖中转化。有资料表明,蓝藻打捞磷在80吨左右,鱼打捞磷在200吨左右,水草打捞磷50吨左右,合计打捞出去的330吨左右,也就是说还有400~500磷可能转化到底泥中去了。因此,目前的底泥还处于“汇”的阶段,清淤对于减少磷的释放通量体现不出效果。当然,不排除为了控制湖泛等其他目的开展的清淤工作。

3. 尊重“东清西浊”,科学调度确保苏州、吴江供水

太湖具有明显的“东清西浊”的水质结构。太湖80%的的来水进入西北,90%以上都从东太湖太浦闸排出。这过程中太湖总磷从西北出入湖0.15mg/L降低到东南部的0.05mg/L。而苏州的水源地分布在贡湖东部和胥湖、吴江的水源地分布在东太湖,使用的都是“东清”的太湖水。太湖“东清西浊”的水质结构除了太湖自身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外,与太湖水循环的周期有很大的关系。太湖历史上交化周期在300天左右,而近些年降低到180天,西北的来水较快地到达东南,会造成东南的水质上升。有数据表明近几年东太湖的总量有所上升,生物可利用磷的浓度突破了微囊藻的限制值。东太湖的微囊藻生物量有所上升,开始出现水华现象。今年建成准备投用的“新孟河引水工程”规划引水量20亿方,如果这已经引水都从太浦河排出,会造成西水更快地到达东部,使得“东清西浊”的水质结构收到明显的影响。如果采用“西北小循环”的方式,则可以发挥“引江济太”的最大效应,减少对东部水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