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785 关于吴淞江整治工程大力推进 “亲自然”河道治理理念的建议
日期:2022-01-21 提案者:朱伟等10人

调研情况:

吴淞江源于江苏省境内东太湖的瓜泾口,历史上是太湖主要的排水通道,上游段处于江苏省界内,下游段处于上海市界内、苏州河的上游。吴淞江整治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等确定的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之一,并已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工程主要任务是增加太湖洪水出路,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增强阳澄淀泖区防洪能力,提高嘉宝北片除涝能力;兼顾区域改善水资源水环境和航运。江苏段整治自瓜泾口到苏沪交界河道总长61.7千米,除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以外,修复河道生态,改善区域水环境、水资源和航运条件也是工程的重要目的。

问题分析:

吴淞江是太湖下游文化之河。[宋] 张镃 《还至吴淞茂洪用余临平诗韵放鱼因思旧行大江》中写道:太仓云路天黏水,栉比渔家接沙觜。巨艘买放截江鳞,举网遮空暗窗纸。可以想象到吴淞水连天际、渔帆艄歌的生活景象。苏州的文化之乡与鱼米天堂的形成与发源于吴淞江的商贸、渔业、航运密不可分。因此,吴淞江整治工程除满足防洪排涝、航运功能以外,应该更加重视吴淞江文化、吴淞江固有生态的保护和修复。而倡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河道治理技术被称之为“亲自然河流整治技术”。

以瑞士、德国为代表欧洲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近自然河道治理的思路,也就是通过治理措施使河流的状态更加接近于自然状态的方法,这也奠定了欧洲国家农村河道水质良好、水生态健康的基础。借鉴欧洲的模式,日本提出了多自然河道治理的思路,经过多年的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我国水利工程的实践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生态水利的概念,我国水利开始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大思路。2004年钱正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新理念,强调了水利工程必须从保护水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生态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考虑到太湖流域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欧洲“近自然河道”、日本“多自然河道”相对应,构建我国特有的“亲自然河道”成为必然的模式。而亲自然河道主张:尊重河道原有的形态、水动力、水质和生态禀赋,通过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尽可能地恢复河道固有的形态和水质环境,促进其生物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保护、营造固有物种的栖息环境,使河道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接近其自然状态。通过河道周边村落居民参与河道管理,强化生活与河道的广泛联系,控制污染的发生,形成人-水亲和的和谐关系。

具体建议:

根据实地调查、走访和资料收集的情况来看,吴淞江大多数区域岸线仍然弯曲自然、岸坡自然舒展、河滨带发育多样,自然生态仍然有所保留。但也有一些虽然经过一些整治工程,但岸线趋于直线化、河岸硬质化、河道人工化的现象随处可见。为了在吴淞江整治工程中体现出“亲自然”的理念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 吴淞江河道整治在满足防洪、航运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护原有弯曲的岸线,保护原有的河滩湿地系统。

2. 吴淞江的河道整治应该大力推进岸坡的自然化、岸坡的缓坡化、岸坡的亲水性,尽可能地保留吴淞江原有的自然风貌。

3. 吴淞江沿岸应该设立几处“吴淞江生态公园”,其中设置湿地公园的水生态系统。设立“吴淞江文化展示馆”陈列历史上吴淞江的生态、生活、文化,成为吴淞江“乡愁”记忆的集中展示处。

4. 与周围社区联合建立河岸岸坡花园,由周围居民承包片块岸坡,种植花草、维护清扫,改善居民与河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