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770 关于更大力度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的建议
日期:2022-01-21 提案者:季红星

调研情况:

2021年,九三学社南通市委组织精干人员进行专题调研,召开了市相关部门座谈会,实地调研并听取园区相关负责人意见。建设通州湾江苏新出海口是我省推进江海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目前,通州湾按照“一年建设、两年开港、三年成规模”的目标,秉承“大项目推动大发展,高效率成就高质量”的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全面优化,规划编制、港口码头、集疏运体系、重大产业项目和城市建设等统筹发力,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问题分析:

目前,通州湾开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仍有不少工作需在省及国家层面协调解决。需要省市联动,更大力度整合省内资源、政策集中打造江苏新出海口,更大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通州湾开发建设的支持,切实解决重大产业布局、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深水港建设审批等问题。

通州湾面临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五大新发展理念,为通州湾在内的新兴发展区域带来了更大机遇。通州湾作为南通乃至江苏资源禀赋最优、发展后劲最足、未来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得天独厚的深水航道资源和广阔腹地空间,为承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地理重塑和开放开发、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来看,通州湾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上海周边最具竞争力的发展平台之一。通州湾有基础、有资源优先承载上海、苏南等发达地区的产业溢出和经济辐射,有能力、有机会成为新一轮高质量生产力发展布局中的有力竞争区域,也有条件、有责任当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北翼支撑。

——从长江经济带发展看,通州湾具备江海联运的比较优势,具备联通东中西的功能,具备发展临港近港产业的条件。通州湾完全有条件成为长江经济带新出海口和江海联运贸易新支点。

——从江苏生产力布局调整来看,当前江苏正在积极统筹沿江产业战略转移和沿海产业战略布局,以通州湾的基础优势和潜力条件,必然可以成为全省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要载体、江苏沿海开发的关键节点。

——从南通高质量发展要求来看,市委、市政府高点定位,提出以“大通州湾”思维推进全市域沿海开发,把通州湾新出海口打造成南通发展新引擎。对通州湾而言,将会有更多市级项目资源和要素资源集聚。

具体建议:

未来,高标准建设通州湾新出海口,要按照“以港立湾、以产为基、以城促产、以绿美湾”的发展理念,以深水大港建设为先导,打造长三角数字“未来港”;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基础,打造长三角北翼联运枢纽;以重大项目集聚为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加大对江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支持力度,争取中央在资金筹措、用海审批、集疏运体系建设、改革试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形成中央支持、内外协同、政企联动的向海开发格局,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门户、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新枢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新样板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支撑。

1.聚焦大港建设,打造长三角数字“未来港”

一是协同构建“两港+两区”港口功能布局。协调三夹沙片区和海门港新区共建产业港。加快构建两大片区规划对接、共建共享机制,协同推进5万吨级航道、港口及集疏运设施建设,联合打造服务上述两大片区工业项目的产业港,形成“产业港+产业园区”格局。协调如东和腰沙片区规划,联合推进内河转运港区、物流园区建设,形成“物流港+物流园区”格局。

二是积极拓展港口及临港产业用地空间。积极争取国家在围填海、港口功能以及对外开放、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围填海面积,拓展港口产业发展空间。与省市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尽快完善腰沙新出海口用海报批方案,及早落实三夹沙区域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

三是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物流港。主动适应集装箱运输大船化、深水化、专业化、数字化趋势,对标新加坡大士港,借鉴其沉箱建港、建立体港、数字治港、生态立港等理念和技术,高标准建设20万吨级网仓洪深水航道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推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由“双枢纽港”格局向更加协调的“一体两翼”格局转变。

2.聚力通道建设,打造长三角北翼联运枢纽

一是协同打造长三角江海河联运北翼服务中心。加快推动通州湾示范区和海门港新区港口建设规划对接,推动通州湾示范区三夹沙作业区与海门港作业区联动开发,联合推动5万吨级深水航道、散杂货泊位以及内河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推动通州示范区与如东洋口港集疏运体系建设规划对接,形成长三角北翼服务长江经济带集装箱、散杂货江海转运服务中心。

二是高标准建设水公铁衔接高效的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分流长江南京以下航道船流的新通道。加快整治改造通栟线-通同线内河航道,东灶新河—通吕运河—新江海河等内河航道,规划建设可通航万吨级内河轮船的一级内河航道,建成分流长江干线航船的长江口第二通道。加快建设通海港至通州湾江海联运专用铁路,有序建设通达主要港区的高速公路和疏港快速通道。

3.聚力重大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是着力打造临港涉海地标性产业。培育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环保特种钢铁、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适当布局以矿产原料、矿渣、废渣等为原料的微晶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以海上油气钻井平台、特种船舶、海洋风力发电设备、海上作业平台等设备制造为主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LNG、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利用为主的海洋新能源产业。

二是大力建设海洋经济创新高地。积极申报军民融合、央企与民企融合、央地融合发展为中心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军企央企造船、海工装备高科技成果向民企、地方国企转化,鼓励共建研发中心、协同创新,合力打造世界一流海工装备产业集群;以“双创”理念促“双创”发展,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4.聚焦制度创新,构建高层次区域协同机制

一是加快建立省部高位推进与区域协同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对江苏对接国家战略的支持力度,仿效-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推进机制,围绕长江口分流通道、通州湾长三角集装箱分流港、内河航道网络与生态带建设等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支撑设施,全面构建省部共建与区域协同推进机制,建立省级推进与协调机构。

二是建立沿江沿海协同推进机制。推进通州湾示范区与沿江地区港口分工合作、错位发展,与苏州太仓港形成集装箱远洋、近洋搭配,与上海港形成集装箱远洋分流互补的格局;积极推动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及沿江各港紧密合作,深化与长江流域沿线城市和内陆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形成长江中上游地区最近、最快、最优的出海新通道,协同打造江海联运现代化物流集聚区、江海产业联动发展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