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717 关于加快构建太湖流域现代水运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议
日期:2022-01-21 提案者:韩晓枫

调研情况:

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加快打造公铁水,海江河湖等多式联运示范路线,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促进江苏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太湖流域面积约为3690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江苏省苏南大部分地区,浙江省的湖州、嘉兴,以及杭州市的部分,上海市的大部分。根据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太湖流域总人口61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4%;GDP96847亿元,占全国GDP的9.8%;人均GDP15.7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2.2倍,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内部客流物流运输需求巨大,仍在加大投资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而具有运费低廉、土地节约、低碳节能等优势的水运体系也是其中重要一环。与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相比,内河航运优势很明显:运力强、成本低、占地少、促环保。据测算,在平原地区渠化河流上,水运每马力运量比铁路多2—4倍,比公路多50倍,与之相应的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也可相应降低;水运只占用少量港口和服务区土地,而铺设一公里复线铁路一般要占地30—40亩,修建一公里高速公路需占地50—60亩;水运、铁路、公路的基础建设投资比约为1:3:7,运营费用比值约为1:2:3。然而调研发现,太湖流域虽然平原水网密布,但内河航运占比较低,缺乏明晰路径设计和重大项目推进,相关产业有待进一步挖掘潜力,转型发展。 

问题分析:

一、“重陆轻水”思想阻碍。传统观点认为内河水运是个古老的传统行业,运输速度慢,建设周期长,投资拉动小,不符合现代经济的需要,使得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资源集中在空铁陆海等领域,对内河水运长期重视程度不高,投资动力不足,造成内河水运在运输业中的地位低下,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二、“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虽然太湖水面归属于江苏省,但太湖流域水运体系建设涉及周边省市。并且内河水运涉及水利、环保、交通、旅游、水上运动、交通执法、港口口岸、物流园区等相关政策制定及事项管理。管理职权分散在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职能部门,缺乏有效运行机制,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三、“单打独斗”运营低效。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投融资体系缺乏,太湖流域内河水运行业处于边缘化状态。在港口码头选址建设,航道整治航线开通等方面,难以与产业园区、运输枢纽、货运场站精准配套,难以发挥水运与空铁陆联运的优势互补和无缝衔接,从而导致转运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等问题。四、“夕阳产业”缺乏吸引。有别于江运海运“万吨轮”“亿吨港”的规模经济,内河水运运量小,间接成本高,缺规模效应、红利效应,随着环保升级后,传统矿产、散货、油品运量减少,在快递行业、集装箱货运、油品、旅游客运等细分领域也缺乏优势,难以吸引投资形成产业升级,难以与铁路公路运输竞争。当前,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已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入人心,可以预判,“绿色低碳节能”运输需求在未来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而太湖流域内河水运虽坐拥“舟楫之利”,但“力不从心”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这一需求,核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建议:

一、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助推水运经济发展。建议通过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等平台机制,将太湖流域及其周边水运体系建设纳入议事日程,提高对内河水运经济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政府平台和联动平台的规划引领功能,形成区域内水运经济发展合力。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防洪、水利、灌溉与航运统筹兼顾。重点提高省干线航道的里程数和达标率,提高省干线航道对县级及以上城市节点、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的覆盖率。加快推进内河枢纽港建设,审慎考虑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规划与大型枢纽港口、铁路货运场站、各类园区的直航连接,将水运经济嵌入地区发展和大交通格局。 

二、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以政府投入为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级航道、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切实抓好内河航道的改造与养护,提高公用码头、专业码头的占比。多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制约内河水运发展的堵点问题,重点解决妨碍内河水运的桥梁、水闸、服务区、跨区域联合执法等制约因素。做好港机设备、供水供电,锚地、进出港航道等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打通内河港口与货物仓库堆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的疏港道路、铁路连接,以及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建设纳入相关城市建设规划,与港口项目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三、扶持新兴业态发展,集聚内河临港产业。建议从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角度,考虑沿主航道、枢纽内河港口的产业布局。对小散码头,开展存量整合,集约利用港口岸线资源,将物流资源向枢纽内河港口集聚。对枢纽内河港口,规划建设大宗散货、期货、油品、车辆等商贸市场,降低繁忙的陆路交通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对沿江沿河沿湖工业发达地带,大力促进集装箱运输,鼓励集装箱适箱货物入箱,有效提高路改水、散改集的运输比例。除货运码头外,可在环保前提下,有条件地区,开辟客运和旅游码头,如太湖、运河及临水旅游度假区,开展高速船客运或旅游客运,发展水上观光、水上运动和休闲娱乐等产业。 

四、重视技术改造升级,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政策研究,出台专项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内河港口、运输企业和政府部门加大技改投入,对该领域进行体系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升级改造。大力应用北斗导航、5G+AI、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建设智慧港口。推动内河港口设施装备和运输船舶智能化。提升内河港口搬运、包装、仓储等作业装备成套、自动化和节能水平,推动自动化装卸和仓储设备等应用。综合应用数据资源,实现货物自动识别、实时跟踪、智能配货、智能装载,提供“一站式”“一单到底”服务。推进内河船舶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