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712 关于加快我省微小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2-01-21 提案者:沈家聪

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当今国际社会早已将航天技术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微小卫星作为当前航天热点,已成为世界各航天强国重点发展的战略领域。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强省,在科研实力、装备制造、人才资源等方面优势明显,建议抓住微小卫星发展契机,瞄准微小卫星技术前沿,大力推进微小卫星产业发展,为我国航天科技创新、空间经济发展乃至空间军事安全贡献更多江苏力量。

问题分析:

一、国内外微小卫星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外微小卫星产业发展现状

微小卫星及应用产业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知识技术密集等特征。近年来,各航天大国纷纷加快部署应用于超大规模低轨微小卫星星座,仅2021年上半年,全球累计发射微小卫星超过1100颗,截至2021年9月,共有约5000颗小卫星绕地球运行,全球微小卫星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美元。由微小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互联网正在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预计到2040年,全球空间经济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其中,卫星互联网预计将占市场增长的50%甚至70%,主要代表有:Space X公司星链计划预计发射42000颗微小卫星;亚马逊“Project Kuiper”项目计划发射3296颗微小卫星;OneWeb公司计划发射648颗低轨小卫星。

(二)国内微小卫星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一直高度关注商业航天和微小卫星产业发展,先后印发《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关于促进微小卫星有序发展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等多个政策文件,引导鼓励微小卫星产业有序发展。自2015年以来,我国陆续成立100多家商业航天企业,从事商业火箭和微小卫星产品研发。202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拉开了我国建设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序幕。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在商业航天产业进行统筹和布局,吉林、海南、广州、四川、陕西等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微小卫星星座计划,基本以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应用为主,五年内规划发射卫星总数约300颗,大力推动微小卫星产业的发展。

(三)我省微小卫星产业发展现状与不足

江苏省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卫星产业的发展,是卫星应用产业大省,也是长三角卫星应用产业的核心区域。全省卫星应用产业领域的企业达1000多家,2020年全省卫星应用产业销售收入约1300亿元。在微小卫星技术研发方面,我省拥有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具备微小卫星关键技术研制能力的高等院校,航天科工8511所、中电科28所等航天相关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在微小卫星智能制造方面,我省拥有中星北斗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仪器研制中心、苏州馥昶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苏州纳飞卫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起源太空有限公司等众多卫星研制生产企业,还建设了银河航天卫星智能超级工厂。在卫星应用方面,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南京)产业基地是我国第三个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已实现年数百亿元的产业规模。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苏州高新区)联合北航发展以芯片研发、终端开发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导航位置服务业,成为我国北斗应用与产业发展的高地之一。

江苏省在卫星科研实力、卫星应用技术、卫星应用装备制造、人才资源等方面拥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优势。但江苏省卫星产业发展不均衡,过度集中在卫星应用领域,而在卫星设计与制造领域短板明显,参与国家航天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的力量不足。制约江苏省迈向航天强省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江苏省微小卫星发展顶层设计缺失,微小卫星产业发展未被纳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形成专项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上暂未统一筹划,产业促进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业规范。二是面向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不强,省内研制单位多聚焦自身优势领域发展,没有形成产业协同创新的合力,且缺乏产业发展中的工程总体单位。三是支撑产业链发展的航天人才规模不足,仅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部分军工企业培养的航天科技人才难以支撑未来全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具体建议:

二、加快江苏省微小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全面梳理省内微小卫星领域优势资源,深入调研分析微小卫星应用发展趋势,组建专项规划论证组研究制定微小卫星领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与国家十四五航天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相衔接,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及路线图,谋划培育一批重大项目,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统筹推进微小卫星产业研发设计、集成制造、载荷研制、卫星应用等细分领域全面发展,打造千亿级微小卫星产业新生态。

二是加大产业扶持,构建产业保障体系。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园区建设,牵引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根据省内实际情况制定微小卫星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微小卫星产业研发、制造、应用产业项目资金、人才、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将商业航天打造成江苏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的龙头产业。以做强龙头企业和建设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强相关保障体系建设,在人才引进、研发补贴、用地指标、示范推广、融资上市、政府采购、资产投入补贴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给予微小卫星产业切实扶持。

三是推动协同创新,发挥企业引领作用。吸纳省内微小卫星技术研发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组建微小卫星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微小卫星产学研教新模式;发挥创新联盟人才集聚优势,积极参与、承接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组建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前沿,推动微小卫星基础研究领域形成更多引领性原创成果,着力打造省级航天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微小卫星龙头企业,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核心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四是积聚高端人才,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大力支持高校航天学科建设,构建航天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输送更多江苏人才;出台细分的航天技术产业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内育外引,打造虹吸效应;对中高级人才加大补贴,激发现有人才活力;推动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本省航天专业技术人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加强航天人才梯队建设,推动省内航天人才高质量发展,逐步打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