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基础理论的发展,基础理论的发现和验证有赖于科学仪器,特别是大科学装置。目前,江苏省已有“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建设,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备选目录的作物表型组学和生物医学大数据方面我省也有布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在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努力筹建。除此之外,江苏省专门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支持原子制造、开源软件、极地与极端环境等重大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启动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研工作。但与部分兄弟省市相比,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综合性的布局建设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问题分析:
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方面,同处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合肥目前均领先江苏省,并已先后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8年以来,国内新开建的大科学装置有22个,拟建的7个,其中北京、上海、合肥三个城市的大科学装置数量最多。
二是在大科学装置投资总量方面,江苏省“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总投资15.1亿元,与上海市投入80亿元打造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相比,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度还不够。
三是在大科学装置对人才的吸引方面,浙江的之江实验室、上海张江实验室等短时间内吸引了相当数量的重量级科学家、方向带头人,以及大批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形成了一定的虹吸效应,增加了江苏省重点布局领域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上的困难。
四是在规划政策的落实方面。我省虽然出台了多项鼓励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的规划和政策,但没有具体的执行细则和对应的预算,多数是一事一议,增加了实际执行中项目落地的困难。
具体建议:
为促进高端创新要素向江苏集聚,提升江苏竞争力,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强大科学装置预研工作,降低风险及不确定性。我省要吸取其它大科学装置项目建设的经验教训,一是加强理论预研,科技主管部门以科研项目的模式支持经费;二是强化技术预研,保障建设可行性;三是工程预研,在前两段预研基础上,积极与工程、设备等单位及主管部门进行系统论证,提出可行的具体方案后报国家发改委纳入规划,然后履行立项审批、下达投资等程序。四是强化政策保障,将国家和省规划中已经列入的、前期已有良好基础的项目设为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相关工程建设,保障基本运营费,为纳入国家序列做充分准备。
二、科学谋划战略布点,加快建设综合性科学研究中心。我省要围绕江苏重点打造的13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尚未布局的真空地带,激活增量,如脑科学、合成生物学、高性能计算等,提出和培育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盘活存量,如“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力争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同时,下大力气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苏锡常地区创建综合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引导重点城市布局专业科技创新基地,促进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大科学装置的效益,带动区域科技、教育、社会和经济多方面发展。
三、立体扩充经费来源,高水平发展重点实验室。我省应建立多渠道、多举措筹集资金的意识,通过扩充经费来源,探索建立以政府部门稳定性经费支持为主,各级自然科学基金以“技术悬赏”“揭榜攻关”方式提供竞争性支持为辅,社会资本、创投资金等市场化支持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方式,推动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建设发展。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和建设所需的设备和材料等申请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并协助提高通关效率。
四、更新引才用才留才模式,建立良好创新环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才。我省要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引才用才机制,出台相关针对性人才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开放共享仪器设备,积极与国际一流猎头机构、国际性学术组织等建立合作机制,吸引人才来苏发展,提高引才国际性;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机制;建立稳定可预期的人才保障制度。要在大科学装置的运行经费中预留充分的人员费用支出比例,以稳定一批科研人员持续不断地从事相关设施的设置、维护及对外开放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