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1)实地调研:市涟水县高素质农民协会会员近400名,其中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等成员单位有316个,共经营近20万亩耕地,稻麦两熟。
2)收集有关资料。
问题分析:
一、江苏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江苏粮食总产量达749.22亿斤,粮食单产达460.1公斤/亩,粮食生产连续5年增产,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江苏用占全国3.2%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全国5.6%的粮食产量。依靠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增效益的“三稳一增”策略,江苏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为全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省高度重视耕地综合生能力提升工作。在耕地质量提升及化肥减量增效方面成绩斐然,并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据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通知》,从灌排设施、耕地质量、田间道路、农田生态、生产方式等5个方面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江苏高标准农田建设最低投资标准从现有的1750元/亩提高到新建项目3000元/亩、改造提升项目2000元/亩,为全国最高标准省份之一。“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十四五”末全省将建成50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耕地亩均粮食产能达到1000公斤。
二、江苏粮食持续生产面临资源约束与种粮效益亏损强烈冲击
1.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的约束
我省粮食安全的长期保障仍然面临耕地资源的严重约束。表现为:
一是高质量耕地资源数量下降仍难避免,而补充耕地质量往往较差。据2021年江苏省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省目前耕地面积409.89万公顷,相比于江苏统计年鉴显示的2009年我省耕地面积468.8万公顷,10年中耕地面积净减少58.91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约88万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执行最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和“占补平衡”制度基础上,部分高质量耕地的占用仍将不可避免。因环境条件、时间所限,补充耕地质量等级多数很低。
二是耕地质量整体不高,其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需要巨大资金与技术投入。据国家农业农村部最新资料显示(《长三角区耕地质量评价》2018),我省高等级质量耕地(1-3等)占18.5%,中等级质量耕地(4-6等)占60.3%,低等级质量耕地(7-10等)占21.2%。中、低等级耕地仍占总面积的81.5%。因此,中、低等级耕地的改良与质量提升,对我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空间。据江苏省2018年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2.28%,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分别增加45.3%、37.4%、224.7%。高等级耕地主要分布于沿太湖地区、里下河地区及沿江地区,宁镇扬及沿海农区、徐淮农区质量中等,低山丘陵区耕地质量较差。因此,我省耕地地力提升重点区应在沿海、徐淮、丘陵区,而目前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全省整体布局,构建新的投入机制。
2.粮食增产而效益亏损的冲击
在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下,2021年农药、化肥、柴油、农村劳动力等成本大幅度上涨,土地流转成本也居高不下,但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偏低,而市场收购价不升反降,导致稻麦虽丰产,粮农却亏损,后续生产难以为继。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高素质农民协会会员近400名,其中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等成员单位有316个,共经营近20万亩耕地,稻麦两熟。对该协会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的调查结果显示,稻麦(籼稻/麦-粳稻/麦)两季,全年亩净收益亏损102-169元。再加上上交村委会土地流转服务费50元/亩,净亏152-219元/亩。实际上,种田大户的亏损远远不止这些,种田大户夫妻俩自己的劳务费、农机具等固定资产折旧费摊销、银行贷款利息、财务账目代管服务费等均没算入成本。粮农实际亏损大于200元/亩。按每个大户平均经营面积480亩计,每家亏损约10万元。2021年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基本上鲜有盈利,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一些大户准备改种其它作物,退租、减少租地规模现象也将在多地上演。近日国家发改委预计2022年春耕化肥价格仍可能高位运行。由此,粮食安全隐患凸显,粮食生产不稳已现,需高度重视。
具体建议:
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完成“新建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并“加强粮食收储能力建设”,要“确保粮食生产保持稳定”。为此,建议:
1.进一步深耕资源潜力。我省因经济和社会发展刚需,部分高质量耕地被占用仍不可避免,而后备补充耕地资源,尤其是苏南、苏中地区几乎已利用殆尽。因此,农业生产受耕地资源的约束十分强烈。在继续严格执行保护现有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将耕地保护从“数量保护”尽快转移到“质量保护”上,切实提升耕地的内在质量。一要积极探索率先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的运行机制,包括研究制订“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质量上等效互换的操作细则、利用耕地占用费建立省级耕地质量建设专项基金、跨区异地开展耕地质量建设的优惠政策等。二要针对我省主要的中、低产田,研发、集成有效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并在现有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建设标准与有关技术规范。三是借助国家即将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结合我省的实际需求,探索建立我省耕地健康谱,辨析耕地质量提升或退化的障碍因子,科学编制我省耕地质量区划与建设规划,从技术角度进一步提升耕地生产潜力。
2.切实保护粮农的粮食生产收益。在新冠疫情影响和国际大环境背景下,农资上涨势头短期内可能难以扭转,国际粮食市场也会日益紧张,粮食安全不容轻视。要想端牢我们自己的饭碗,确保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必须确保粮农能从生产粮食中得到基本的收益,目前种粮亏损的状况必须得到根本解决。为此,需尽快梳理、修订、完善系列相关政策,包括提高粮价、增加补贴、完善农业保险与土地流转等措施,着力帮助粮农化解目前种粮亏损的困境,大力提振粮农的信心,让他们对种粮充满希望。其次,积极筛选“节本增产增效”的成熟技术,进一步加大应用推广力度,如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生态型犁深耕秸秆还田技术、土壤健康修复技术等。此外,进一步加大国有粮食系统收储能力建设,着力强化相关监督措施,真正做到粮农生产的粮食“交公粮有门”,并积极引导建立健康的粮食市场生态环境,减少市场中间商对粮农利益的过度盘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