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674 关于统筹陆海保护利用建设海洋强省的建议
日期:2022-01-21 提案者:蒯建华

调研情况:

江苏辖江临海,管辖海域面积约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约954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44.35%,沿海滩涂面积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近海风能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禀赋富有特色。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省,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着眼于发挥沿海地区综合优势、提高全省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海洋强省的“强”,不只是经济发达,更是绿色优先,必须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海洋保护和开发格局,大力推广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为“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实现跃升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问题分析:

江苏辖江临海,管辖海域面积约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约954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44.35%,沿海滩涂面积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近海风能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禀赋富有特色。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省,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着眼于发挥沿海地区综合优势、提高全省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海洋强省的“强”,不只是经济发达,更是绿色优先,必须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海洋保护和开发格局,大力推广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为“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实现跃升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具体建议: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统筹陆海保护与利用,建设生态魅力彰显的海洋强省,建议:
    一、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优化海岸线开发利用格局
    加强陆海功能分区管控,合理划定海洋生态空间和利用空间,实施更加严格的海洋生态红线管控,加强对海岸线的保护。一是对海岸线加强生态管控,实施切实可行的整治修复措施;二是合理控制岸线开发建设强度,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三是岸线利用应依托沿海港口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提升城镇综合功能和生态环境品质,引导不同类型城镇健康发展,不断优化海岸线开发利用格局。
    二、加快建设能源供应储备基地,促进人海和谐发展
    江苏沿海岸滩平坦开阔,近海大部分海域风功率密度超过350 瓦/平方米,非常适合建设大规模风电场,沿海地区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有2.67 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适宜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用于建筑取暖制冷。建议统筹近海风能资源利用,积极谋划深远海风电场,推进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十四五”期末力争累计建成1400万kW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和田湾核电站扩建工程,争取国家支持将国家电网基础设施延伸至海域中,探索进行领海外海上风电项目示范试点建设。
    三、科学利用滩涂资源,缓解耕地资源压力
    江苏沿海地区滩涂面积有近500万亩,土地后备资源多,在严格保护生态和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探索滩涂多元利用模式,可以缓解耕地资源压力。江苏沿海滩涂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其中海水稻适宜在盐碱地生长,并可以使盐碱地快速改良成为现实。建议在江苏东台海水稻试种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在江苏沿海垦区建设海水稻示范区,建成全国海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实现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相得益彰,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盐碱滩涂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推进陆海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江苏滨海湿地1689.0万亩,居全国首位,拥有我国第14 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及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9 处,生态产品质高量多。激励各地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强千里海岸线基干林带建设,以云台山森林保护区、射阳林场、大丰林场、东台林场以及沿海防护林等为重点,构筑沿海生态安全屏障;修复恢复滨海湿地,加快推进“退养还滩”“退围还湿”、渔业和生境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开展美丽海岛、大美湿地、生境恢复等生态环境整治重点工程建设力度。探索建立沿海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适宜海洋经济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使生态保护成为沿海各地发展的自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