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18年,省委省政印发了《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江苏因地制宜系统谋划,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新进展。一是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持续提升。2020年,江苏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536.7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粮食总产连续六年达到700亿斤以上,蔬菜、水产品供应充足。二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八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超160个,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幅连续多年保持在2004以上。三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9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067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19:1,比上年缩小0.06。
问题分析:
同时,我省仍然面临着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城乡产业发展失衡。城乡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现代的农业推广体系有待健全,农业机械化宣传力度不足。2、城乡要素流动失衡。主要表现为农村优质资源单向流出,部分地区城乡财政投入失衡。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失衡。最明显的问题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4、城乡收入分配失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镇居民的45.57%。就单位消费量来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于城镇居民;5、区域发展失衡。我省南中北部发展不平衡,在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等关键指标上,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探索形成高水平城乡融合机制、建设现代化农村产业体系方面,仍然存在着规划引领不足、城乡要素配置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产业布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具体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持续推动资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在土地保障方面,农业项目地块一般由设施农用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组成,发展现状是:1、符合项目要求地块很少;2、设施农用地的办理受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限制,区域地块紧张程度导致“进出平衡”难以实现。因此,在全面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稳定粮食、蔬菜生产面积和生猪产能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和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用地保障机制,在区、街道级国土规划空间编制中预留不低于10%的规划空间指标,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要强化乡村规划指引,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的用地需求,积极创新用地机制,盘活盘整存量,促进零碎化地块的集中使用。在政策保障方面,建立农业精准扶持补贴对标体系,参考其他地区对现代农业的扶持维度与力度,增加对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以及技术改造项目的补贴支持,加大对规模化以上种养殖农业企业的支持,整合资源集中发力,培育全国乃至全世界行业领军企业。在资金保障方面,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项目,一般开发建设投入高,开发周期长,项目前期没有资产可供抵押贷款,投资回报率偏低,回收期长。即便大型企业进行投资,也同样面临着融资不畅、财务成本高、资金压力巨大的困难。建议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资力度,探索与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创新融资模式,鼓励政府财政及金融机构综合运用补助、贴息、产业基金、担保基金、专项基金贷款、风险补偿金、资本证券化(项目“基础资产”中权属清晰部分)、众筹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在人才保障方面,充分利用江苏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由政府牵头展开校企合作,联合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定向为省内涉农企业输送优秀的高复合技术人才、输出含金量高的创新成果,并由企业将其推向市场化、产业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成果落地。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有序推进农村水、电、气、网、路等基础设施城乡同质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补贴力度。目前大多数产业园区、现代化农场、养殖场的周边一般只做到三通一平,而工业的配套基础设施(例如地下管网工程:循环水回水管网、蒸汽冷凝水回水管网、沼气管网、天然气、蒸汽管网等)都很不完善,造成企业前期投入资金高,建议通过政府专项财政补贴缓解项目运营初期的成本压力。
三、突出核心优势,抢占科研攻关高地。建议以打造智慧高效现代化农业园区和建设优质高端农业生产基地为契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结合园区现状突出打造核心特色优势,在种业振兴、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的落地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以种业为例,目前我国奶牛种源严重依赖进口,自给率较低,且国内奶牛存栏量下滑。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1-4月中国种牛进口数量为2.05万头,同比减少6.6%,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牛奶产量2514万吨,按江苏省人口8474.8万计算,集中全国产奶量供应江苏一个省份,人均年饮奶量不足296kg, 人均饮奶量不足810g/天,自给率严重不足,建议围绕奶牛种质资源及乳肉兼用型奶牛种源进行攻关,打造“种业硅谷”。同时,加大园区招才引智力度,政、企、园、校多家单位共建开放性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打造支撑种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园区实验室为总部,利用周边群落资源,按“总部+基地”建设模式,建设若干试验基地,突出种业安全、发展、品种、育种、推广、产业六个方面的创新,并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加强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5G、智慧气象等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示范应用,培育江苏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范本,推动江苏在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坚持生态先行推进绿色发展中树立全国标杆。
四、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新形势,紧抓内循环乡村振兴新动能。中央提出“双循环经济格局”,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给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和新活力。然而,自2020年以来,由于各地疫情间歇性发生及防控力度存在差异,不同程度的存在物流、人流、商流等关键要素中断导致的供应链、产业链中断,农作物以及初加工产品等销路不畅,农业效益下降、农民收入下滑。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各地区立足本地市场,做好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四方面的“稳链”工作尤为重要,这也是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预防农村返贫、巩固全省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建议加大对我省农村一二三产项目的支持,不仅在疫情期间给予物流通行证、税收减免、政策补贴等常态化支持,更要加大对江苏三产融合项目在本地市场开拓、的支持,帮助企业积极扩大销售渠道,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反哺农村在疫情中受到的损失,以实际行动鼓励企业在防止农村因灾返贫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