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中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将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根据中央决策部署要求,我省出台贯彻落实意见,明确建立由省委网信办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乡村数字基建提档跨越、智慧农业升级赋能、智慧绿色乡村建设、信息技术惠农便民、乡村数字治理提升等“五大行动”。目前,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涌现了一批数字农业新高地。以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在农业各生产领域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装备,不断扩大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型。建成了一批全国和省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南京国家农高区等智慧农业创新载体汇聚了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团队。研制生产的的植保无人机、农用机器人、动物识别电子标签、水产物联网等技术产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二)电商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乡村经济新增长点。农业农村电商发展势头强劲,2021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000多亿元,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与知名电商平台、快递物流企业等加强合作,开设一批地方特产馆,打造“快递+特色农产品”项目,开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全省累计培育淘宝镇280个、淘宝村745个,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位,其中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淘宝村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三)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苏农云”)基本建成。为利用信息手段提升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效能,通过建设大数据云平台,全面打通厅内各行业应用系统孤岛,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推动数据融合、服务融合及业务融合。同时,以“苏农云”为纽带,构建省市县联动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工作体系和智能管理决策体系,促进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的农业农村大数据融合服务。
(四)数字赋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等工作模式赋能乡村治理和民生服务。全省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行政村基本全覆盖,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电子政务外网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初步建成人口、法人、社会信用、电子证照、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五大综合基础数据库”。“智慧司法所”和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推广应用。
问题分析:
我省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总体要求,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如乡村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一些公共服务资源虽然延伸至农村,但服务广度、深度和质量与智慧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数字农业培育了不少“高峰”,但如何推动新技术新装备普及推广应用形成“高原”还需持续发力;数字乡村建设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且力度不够,尚未形成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高效协同的投入机制。
具体建议:
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度和成色质量。应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紧紧抓住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机遇,建议做好“四个数字一个保障”,趟出一条“数字赋能、创新驱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一)聚力推进数字基建升级。把城乡网络一体化建设要求落到实处,如通信基站、管道、杆线、机房等建设全面纳入乡村建设规划,统一城乡网络规划、建设、服务等标准,全面建设全省光网乡村和城乡一体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同时,按照统筹规划、覆盖全省、高效利用的原则推进乡村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打造以平台保障、数据应用为一体的数字乡村“支撑中枢”,形成全省“数字乡村一张图”。
(二)聚力推进数字产业跨越。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和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工程,把传统农业生产基地改造为智慧园区、无人农场、智能牧场和数字渔场,以信息化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吸引返乡下乡人员投身农村创业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逐步构建新型农产品生产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
(三)聚力推进数字服务赋能。将公共资源配置高效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刻转变政务管理、医疗社保、文旅教育、农业农村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方式,因地制宜打造“一站式”服务站点和资源共享通道,实现服务事项“直达基层”“一网通办”,既保障农村地区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群体实现就地就近享受服务,又让新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满足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需求。
(四)聚力推进数字治理创新。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把农村“三资”“三地”“三务”管理、乡村绿色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村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等纳入统筹考虑,全方位、宽领域地加强信息化能力建设。不断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以县镇村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为依托,促进乡村治理向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转变,确保畅通社情民意,树立文明新风,让乡村实现宜居宜业。
(五)聚力推进保障措施落地。数字乡村理念先进、内容丰富且覆盖面广,建议进一步强化由省委网信办牵头,省相关部门参与的数字乡村建设协调机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列出重点任务清单,加强日常跟踪调度。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全省乡村建设行动计划,集中资源投入,实现软硬件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设立省级数字乡村发展专项,重点支持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信息化建设。同时,在全省范围内推进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根据区域位置、资源禀赋、经济水平等因素,制定差异化、分梯度的建设标准,对达标地区进行授牌,形成强有力的示范作用和宣传效应,推动各地形成比学赶超的建设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