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和科技资源,也是经济潜力巨大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中医药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发展高度重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系统谋划和周密部署,提出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新冠疫情期间,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抗疫成绩高度肯定,2020年6月2日,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凸显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特色优势。
我省是中医药事业大省和产业强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近日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和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了《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第二,医院、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实力强劲,中医药产业和服务体系已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资源和种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但此环节不管是横向和与其他省份相比,还是纵向与其它链条相比,都还明显偏弱。因此做强中药材资源和种植,对于我省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和事业升级非常迫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实现建设成高水平中医药强省的目的。
问题分析:
一.当前我省中医药资源和种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江苏省中药材和道地药材品牌知名度偏低。我省是中医药产业传统大省,种植的种类多,虽然也有一些道地药材,但在国内没有形成“四大淮药”和“浙八味”等类似的知名品牌。目前我国经营中药材1200多种,常用药材约600种,人工种植达300余种;全国药材种植面积7000万亩左右(含林地种植),但我省面积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2.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力弱和乡村振兴结合程度不够。尽管中医药文化传播在持续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在逐步提升,也新增了一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但总体数量还偏少,尤其还不能全面满足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形成高效精品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中医药特色小镇和中医药康养产业园的需求。
3.现代中药农业科技化不强和规划性不足。中草药种植涉及到品种、栽培、植保、土肥、加工和储存运输等多个专业,每种植物种植技术各异,目前还存在研究力量碎片化、绿色和生态种植技术缺乏且难以推广、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同时,中药材种植是一种周期性行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还存在个别品种种植盲目导致的药农利益受损等问题。
具体建议:
《规划》要求,做强做优中医药产业。准确把握中医药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扎实推进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建设,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工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促进中医药“医养结合”,探索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培育建设省级中医药服务贸易基地和重点企业。为实现上述目的,建议:
1.充分认识中草药种植在中医药事业与产业中的“底盘”与基础作用。抓住中医农业和药食同源等的巨大市场潜力,省卫生健康委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管理部门应联合农业农村厅等农林主管部门,利用林下生态种植和“光伏+农业”等有利时机,合理发展中草药种植规模,让其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中医药产业做强做优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完善我省中医药产业链。
2.强力打造一批江苏省中药品牌。我省中药品种杂,道地药材多单辨识度不高。通过“一市/县一品”等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文化挖掘渠道,行业主管相关部门联合企业、地方政府与科研院所协商共管,提升一批,打造一批,共同打造系列江苏中药品牌,形成 “浙八味”、“阳澄湖大闸蟹”和“盱眙龙虾”类似的江苏中药品牌,以扩大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
3.支持建设一批中药生产基地和科研平台。统筹规划继续新增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种植基地、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选拔支持一批中医药康养产业园和特色小镇项目。发挥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研究院和省重点实验室等方式,汇集科教资源,支持建设能面向解决中草药资源与种植产业需求的科研平台。建设江苏省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出台政策,鼓励现有的种业相关科研平台或设置项目开展中医药资源与种植行业研究。
4.多部门联合设立我省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和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之初以大宗农产品为试点,自运行以来,已经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一次重大管理创新,也是为我国和我省农业科研机制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对提升国家和区域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国家中药材产业产业技术体系自成立以来,成效显著,多省也分别成立了对应的体系。建议我省相关部门参照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和我省其它大宗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的管理办法,及时成立省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