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807 关于发展社会企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建议
日期:2022-01-22 提案者:王黎明等14人

调研情况:

社会企业以优先追求社会效益为核心目标,运用商业手段、产品或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并取得可测量的社会成果,是同时具备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组织类型,在创新公共服务和活跃社会治理过程中相较一般企业或社会组织具有重要优势,目前已成为各国创新社会服务和治理的重要抓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社会问题多样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程度较低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必须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构建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合作联动的新机制。社会企业为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一条既可实现社会目标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实践证明,社会企业在扩大就业、减少贫困、保护环境、社区发展、改善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做出特殊贡献。党中央明确要求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江苏如何立足新的时代背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并进,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经济主体应能发挥重要作用。加快社会企业发展,对优化政府职能、完善服务供给、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激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自2002年社会企业概念引入中国以来,历经近20年的发展,社会企业在中国取得初步发展。2015年,佛山市顺德区在全国率先认证和发展社会企业,此后深圳市、成都市、北京市等地也纷纷推出支持政策。经过地方多年探索,各种社会企业支持机构和平台不断出现,我国社会企业在认证倡导、政策支持、培育孵化、行业构建等方面均已初步成型,社会企业数量逐年增长。根据中国社会企业认证平台发布的《中国认证社会企业2020年调研报告》,通过认证的社会企业数量约500余家,江苏省有13家。中国社会企业总体上活跃于文化教育与就业培训、社区经济和社会支持服务、无障碍服务、农林牧副渔与乡村发展、养老与医疗等领域,业务集中于特殊群体保护和社区发展。在科技创新与互联网、环境与能源等领域也发挥一定作用。作为社会创新的重要载体,社会企业已在全国多个区域以多样化方式兴起,形成了不少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问题分析:

然而整体而言社会企业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突出的问题包括:社会认知度和关注度整体较低。各方面对社会企业的认识还不深,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氛围还未形成,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公益创投资本严重不足,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宣传不够。国家层面政策引导缺位。政府对社会企业这一创新群体还存在管理和服务空白,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制度支持滞后。政策创制还仅停留在地方层面,国家层面尚未出台有关社会企业的法规与制程,缺乏引导性和支持性政策。社会企业的能力建设和支持生态建设还需要加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经验有限,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新性有限,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规模较小,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升,服务领域不够宽广,服务项目不够丰富,服务手段相对滞后,人才吸引力有待提升。 

具体建议:

为促进我省社会企业发展,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式,使社会企业在共同富裕中发挥应有作用,建议: 

一、加快出台社会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抓紧进行社会企业相关法规创制,明确社会企业的认定标准,探索和规范社会企业认证和管理机制,推进社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企业的注册登记制度,便捷社会企业准入登记和章程备案。支持社会组织、物业企业和其它商业企业转型为社会企业。 

二、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政策培育和扶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出台社会企业培育支持扶植政策,搭建社会企业孵化培育平台,建立社会企业评审认定标准,以认证的方式促量,以影响力评估的方式抓质,构建培育、支持、监管、服务框架以及信息披露、退出摘牌机制。将社会企业认证体系与政府扶持政策相结合,研究出台针对获认证社会企业的财税扶持政策。为社会企业创造多元的金融支持环境,鼓励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企业项目。对于基金会及各类社会资源设立公益创投基金出资扶持社会企业的影响力投资,适时探索给予税收优惠。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体等场地,采取低偿或适度补贴租金等方式,加强对社会企业场地支持。充分发挥社会企业行业促进机构的作用。鼓励及支持社会企业吸纳其所服务的弱势群体、特定人群就业。 

三、加强对社会企业的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开展社会企业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评优、表彰和奖励,定期举办社会企业研讨、论坛、成果展览,主流媒体参与、加大社会企业宣传,营造社会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社会企业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广社会企业家精神,将社会企业与一般营利企业进行区隔,提升社会整体对社会企业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使社会企业的概念和形象在社会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与接受。 

四、积极发展社区社会企业。将社区治理问题与社会企业链接,结合社区公益基金等联动模式,解决社会问题、服务居民、吸纳社区残障人士、弱势群体就业,提供普惠性亲子家庭服务及育幼专业服务,促进社会企业创新社区服务筹资模式,实现社区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转变,增强社区自我“造血”、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支持有条件的社区以居委会特别法人身份创办社区社会企业,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围绕社区治理、居民服务需要,开展社会企业项目经营。支持社会企业为居民在街道、社区提供就近就业机会,支持社会企业在整合社区资源、激活社区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强化人才及智力资源保障。社会企业高素质专业人才不足是制约社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人才扶持力度,进一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社会企业,培养一批标杆性的社会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创业者。发挥社会企业领域知名学术机构、中介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实务探索者的作用,建立社企智库,聚焦社会企业“痛点”,加快社会企业战略、政策、案例、经验研究。依托社会企业孵化培育平台,推进有重点、有层次的培训体系,提升社会企业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能和社会创新能力,加强专业知识、服务技能、职业素养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