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802 关于以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居民精神需求,激发乡村振兴力量的建议
日期:2022-01-22 提案者:李靖华

调研情况:

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强省战略,并已在实践中发展凝练为“三强三高”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强省的新使命。而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更是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目前,乡村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短板,“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依然任重道远。

问题分析:

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深受农耕文化影响的中国乡土文化既有自强不息、和谐共生、守望相助、勤俭传家等优良传统,也有守旧迷信、自私狭隘等落后观念。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加剧了农村金钱至上、攀比成风、信仰模糊等诸多问题。以文化墙、景观带、小花园等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大改善了乡村的人居环境,但文化建设还浮于表面。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外来文化的异质难合,传统文化的过度解构都使得其建设陷入困境。

具体建议:

一、承“旧”立“新”,重构乡村文化内涵

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深受农耕文化影响的中国乡土文化既有自强不息、和谐共生、守望相助、勤俭传家等优良传统,也有守旧迷信、自私狭隘等落后观念。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加剧了农村金钱至上、攀比成风、信仰模糊等诸多问题。乡村文化振兴,要教育引导群众有选择的继承,有融合的创新,重塑核心价值观。一是在乡村文化治理中坚决摒弃与现行法律、社会规范不相符合的风土民俗、陈规陋习,确保乡村礼治的合法、合规,维护农村公序良俗。二要坚持价值引领,将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等文明教化内容融入新的村规民约,焕发其强劲生命力。三要把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结合农民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本土化和情景化的话语转换,以新的话语体系重构乡村文化内涵。

二、塑“形”铸“魂”,重拾乡村文化自信

以文化墙、景观带、小花园等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大改善了乡村的人居环境,但文化建设还浮于表面。乡村文化建设要回归“乡土”。尊重其自身发展规律,保留其独特的乡土味道、乡村风脉。要在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保护传统村落,建设独具特色的村史馆、乡村名人馆等,展示村庄历史文化变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习俗,保护和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民间戏曲、年集年会、民间手艺等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村史记忆行动,将口耳相传的乡村记忆转化为文字,留存乡村文化之根。乡村文化建设应凸显“个性”。要着力破局“千村一面”。一是尊重乡村肌理,科学规划,量身打造,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突出村庄建筑建设的物质形态和特点;二是注重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营造鲜明的景观意象和文化意象;三要重视特色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打造每一个村庄的文化符号和文明地标。

三、“内”生“外”引,重建乡村文化场域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外来文化的异质难合,传统文化的过度解构都使得其建设陷入困境。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发挥群众自主性、群体智慧,尊重其首创精神。一要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把村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树立“为了村民”“依靠村民”的基本理念,让乡村“文化能人”成为主力军。二要调动各方力量,特别是乡村党组织、村委会、文化站等组织作用,确保乡村文化建设中各方力量均衡;三要积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四要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在组织保障、政策推动、联动协作等方面探索有效的机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热情。 同时,乡村文化是一个开放系统和开敞空间,要大力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做好“文化下乡”工程,让优秀文化下得了乡,入得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