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693 关于“二严二引”落实“双减”政策,护航学生全面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2-01-22 提案者:臧大存

调研情况: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问题象,并对“减负不减质”“保证学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8月,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对全省推进课后服务的时间、范围、课程、师资及保障措施等提出具体要求。全面建立并逐步完善教育部门牵头抓总、各地各校全面落实、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我省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的确有较大提升,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分析:

(一)校外培训还需加强常态监管。教育部门已对我省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全面普查清理,截至9月,义务教育阶段通审批(备案)的线下8356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暂停营业。但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替代、再生、转换、变异等形式还在不断出现,对以非学科培训名义开展学科培训的教育机构需采取更强硬的监管。

(二)课后服务还需加强要素保障。课后延时服务更多由学校和教师承担,导致学校师资力量紧张。教师工作时间延长,使得集体教研时间被挤占,降低了教研效果,同时,工作量的加大导致教师个人生活受到影响,无法照顾到自家孩子的接送和日常生活。教师补贴也未明确,对于教师新增加的工作量,国家、省市未出台具体的补偿标准和财政补贴资金。部分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相对单一,学生自由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课堂教学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认知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的教学至多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即教会学生认知知识环节,后续的环节是以作业的形式留给了课外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科门类多,合在一起的作业量在有限的课外时间里不仅难以高质量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根本难以做到学懂弄通做实。

具体建议:

“双减”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双减”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积极引导学校做好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强化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多方加强协调,互通有无,形成彼此联动的育人机制,各方认真落实政策要求,积极作为,双减政策一定能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的发展生机。

(一)严管校外培训。需要制定专门的规范性文件,实行常态化监管。一是注重宣传引导。通过宣传栏、LED显示屏、QQ群、微信等媒介,开展培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二是加强常态管理。借助政务App建立全省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搭建监管平台,实现对机构预收费和风险储备金的实时监管;三是畅通信息反馈渠道。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权责清单,及时受理投诉举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合力。

(二)严控学生作业。作业量大、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是直接造成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因素,要建立规范作业布置管理机制,强化监督,抓紧抓实“小学低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等要求。加强作业全程管理,落实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定期开展作业质量抽检,形成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三级作业监测体系。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建设省级、市级、校级数字作业基础资源库,加强校本作业资源建设,实现作业设计、完成、批改、反馈、讲评的全过程管理。

(三)引导提升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学工作始终作为核心工作去抓,认真完善分学科教学指南,健全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教学基本规程,强化教师备课和校本教研,精准分析教情学情,加强学业质量监测。拓展学习空间,实现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拓展,做到“三个延伸”。即教学场所由课堂向学校,社会的延伸;教学内容由国家规定的规范性学科课程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选择性校本课程,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社会整合课程延伸;教学主体由学科教师向辅导员,校聘专家和志愿者共同体,学者、社会工作者及家长协作体延伸。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打破学科藩篱,统筹各科知识、各方面资源,跳出课堂、学校视域,深入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实现知识获取从间接认知向探究体验、自主实践的飞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四)引导提高课后服务品质。开展课后服务,是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重要内容。截至7月,全省已有3304所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占比达80.5%,167.2万小学生受益,占在校生总数的29.8%;1116所初中开展课后服务、占比为51%,93.3万初中学生受益,占在校生总数的41.3%。截至9月,全省制定课后服务“一校一案”的中小学共5388所,覆盖率达100%,课后服务取得良好效果。今后,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统筹利用科普、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一是优化时间,力促课后服务升级提档。课后服务要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尤其是对小学生应保障其自由玩耍和锻炼。同时,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的课后服务时间,保障教师参加教研学习,并拥有更多的个人自由时间,提高其课后服务的效率。二是丰富内容,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学校要聚焦核心素养,开展创新课程,使得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个性化辅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课程的选择范围不断丰富。同时,通过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发挥退休教师、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等志愿者作用等方式,不断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或个性化需求。三是加强保障,加大对课后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通过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将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确保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