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354 关于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建设美好宜居运河家园的建议
日期:2022-01-22 提案者:陈爱蓓

调研情况: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江苏全域。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均在规划范围之内,已经不单纯是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的文化工程,而是以文化建设为主轴的重大综合性工程,需要全面梳理沿线城市历史文脉,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载体,培育具有积极协作关系的城市群文化机理,建设具有高品质文化、生态和生活质量的大运河沿线城镇带,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彰显“幸福河、致富河”的人文气韵。

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规划和在建的城市群有30多个,尽管规模和水平不同,但是在不断增大和消耗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是殊途同归,发展模式亟待改进。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要进一步彰显文化品质,注重生态保护修重和沿线环境建设,解决流域内日益突出的土地、江河湖泊等环境与资源的瓶颈问题,全面梳理沿线城市历史文脉,复兴大运河形态多样的文化资源,使之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文化引领发展的作用

具体建议:

一、加大对沿线城市的文化、生态投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大运河文化带要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聚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目标,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整体布局,凸显江苏的文化底蕴,发挥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的窗口作用,促进国际人文交流。江苏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已经将淮安、宿迁和部分里下河地区城镇划为江淮生态经济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规划作为新的战略补充,需更好地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大运河沿线淮海经济区的苏北、鲁西、皖北、豫东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而徐州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已经明确,是大运河沿线的中原文化高地和 “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新一轮发展要通过整合大运河文化资源,形成高品位、高效益的文化带,增强徐州中心城市对周边省市的文化引领和辐射效应。

二、提炼城市文化特质,在大运河江苏段打造一至两个江南文化中心城市

南京要进一步提炼内外开放的江南文化特质。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被定位为特大城市,也是唯一的特大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南京地处长三角富庶地区的边缘,在江苏安徽两省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要协调好与省内城市和邻近省份安徽的关系,服务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现代交通为抓手,推进高铁、地铁快速通勤网络的形成,联合镇江、扬州、淮安以及安徽的淮北、宿州等市,以大运河为基础建立一个协作发展带,对接徐州都市圈大运河中原文化高地,发挥南京在城市场所、星级宾馆等方面的优势,做大、做强运河会展经济。同时,利用科教优势,增进国际教育和文化交流,增强外籍人士对中文和中国文化、大运河文化的感知与兴趣,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和走出去。

苏州应重视凸显融合创新的吴文化优势。从产业发展、产城融合的角度,先从休闲、旅游、会展以及智慧产业、文化创新产业取得突破。苏锡常都市圈中的苏州、无锡、常州均归属于吴文化,要以苏州为中心,建设长三角文化现代化示范区,成为大运河沿线的吴文化高地,让世界的主流文化在苏州都能找到与中华传统吴文化的对接口。同时,发挥大运河的空间载体功能,构建一条生态绿色发展和创新资源集聚带,在创新产业发展、沿线环境建设等方面高标准定位,推进国际化创新型人文城市建设。

三、立足城市文化资源,处理好大运河(江苏段)流域全域规划和城市间分段建设的问题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首先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但同时也是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创造。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伪传承和泛商业化;二是对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需要有统筹全局的概念性规划,对沿河重要节点城市有定位方案,避免雷同和同质化竞争。江苏13城,作为大运河文化网络城市,要立足自身的文化资源,既面向过去,把大运河建成一座流淌的博物馆,将每个城市不同的运河文化资源完整地展现出来,也要面向未来,切合城市发展定位,服务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文化事业一体化错位发展。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有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省市县级历史文化遗产。这种文化与生活方式是江苏的宝贵资源。沿运河形成的乡镇,粮棉桑果等传统农业富有地方特色,需要根据自然禀赋,进行科学定位,通过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将农业视做低端经济部类的政策预设,不断融合多种业态,推进乡村现代化。同时,尽量保留乡土建筑,尊重大运河沿线原住民的生活形态和传统水乡环境,各类特色小镇和田园乡村建设等都要因地施策。全面开展沿线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低强度开发,保持田园风光和特色乡村形态,构筑河道水系、农田、村庄相互依偎,鸡犬相闻的生态景象,留住美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