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高度重视,各市、各级制定了行动方案,确定了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和提升创建标准,明确开展了全面推进村镇规划编制、拆违治乱、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改厕、特色风貌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等重点任务,苏北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与苏南相比,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相比、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相比,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特别是在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推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突出“短板”。
江苏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全省6300个村庄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9000多个村庄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但在苏北地区,农村居民住房水平普遍不高,供排水、道路、粪污处理、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与苏南、苏中相比差距较大。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从苏北地区农民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以住房条件、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为重点,分析整治现状,剖析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改善苏北农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分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是衡量苏北乡村振兴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完善建立苏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完善长效机制,既要做好看得见的“面子工程”,也要做好看不见的“里子工程”。精准施策,重在强化主体责任、重在夯实基础工程。确保各项治理工程设施持续发挥作用,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从而激发出保护环境、清洁家园的行动自觉。在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应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拓宽农村人居给环境整治资金筹措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乡贤以资金返乡、资源返乡、影响力返乡等方式,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有效解决资金需求和投入不足的矛盾。
具体建议:
一、完善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要坚持建管并重,发动群众。要把后期工程管护纳入乡村规划设计,明确运行管护标准,做到有制度管护、有资金维护、有人员看护,形成规范化、可持续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要突出群众主体,发动农民群众自己动手搞清洁、搞绿化、搞建设、搞管护,管好用好既有公共服务设施。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
二、完善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采取市场化管护、政府补助的办法,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投入机制。坚持敬畏自然、尊重传统、保护文化、突出特色,防止照搬照抄城市和外地发达农村运行管护模式,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各地镇、村要根据自身实际,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同时,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村集体有一定经济能力管护镇村环境卫生。
三、完善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村民主体作用。要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要探索建立农户付费机制,通过向农户适当收费,调动农民监督运行管护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把当地农民培养成为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力量,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设立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家庭经济困难的劳动力从事运行管护,将运行维护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
苏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要有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积极探索建立权责分明、协调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长效机制,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进来,形成环卫设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村貌整洁、人居环境改善、管理有序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