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随着我国电子竞技市场的纵深发展,电竞业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据统计,自2016年起,我国电子竞技游戏市场销售收入呈持续增长态势,2021年销售收入达1401.81亿元,全国电子竞技游戏用户规模达4.89亿人,电竞市场正迎来发展黄金期,对城市繁荣文化、拉动经济、促进就业、满足市民多样化精神需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新形态”“文化新符号”“经济新极点”。我省电竞市场发展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分析:
一是体系建设“日不暇给”。从全省现有的电竞体系搭建情况来看,KPL、PEL、LPL等赛事依靠时下热门游戏组建了极具影响力的联赛体系,初步形成“赛事搭台、俱乐部唱戏”的产业发展格局。若游戏、赛事影响力下降,则极有可能消亡或更迭,致使电竞行业的商业模式不能进一步趋于完善、稳定,难以匹配现有的地域化冠名体系,也难以促进相关配套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人才梯队“羽翼未丰”。年轻化是电竞行业的重要特征,数据显示,全省范围内19至30岁的电竞用户约占全部用户人数的7成,且细分该年龄段,也存在年龄越小,人数占比越高的整体趋势。电子竞技与传统体育竞技在产业体系中的岗位分工并无太大差异,2017年,我省就已有院校开设电竞专业,但人才梯队沉淀时间较短,且该行业在院校未开设相关学科前,就存在着从业者平均年龄较小的事实,导致其在心理建设、知识储备方面不到位、不系统,难以立足长远,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行业发展。
三是产业配套“根底未深”。现有电竞赛事依靠流媒体平台、专业媒体公司等媒介,组织线上赛况转播,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南京、苏州、无锡等先行城市有该类专业机构负责运行相关事宜,其他城市则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对于线下赛事而言,随着行业向好发展,专业场馆因其资金成本、器械设备、人员管理的巨大需求,进一步导致了区域间发展差距加大,从而也滞缓了周边产品、宣传广告、经纪代言等产业链的逐步补全,难以赋能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建议:
一是制定电竞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已在大力推进电竞产业发展,由于我省不少地区相关产业还较为薄弱,亟需在学习先进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发展思路、科学合理的布局、结合多部门的力量共同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发改、体育、文化等部门应及时研究制定电竞产业相关发展规划,同时将电竞产业纳入重点产业名录,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孵化、资金扶持、组织建设等多方面措施支持打造企业集聚、赛事运营、直播转播、战队训练、电竞融媒体、文创产品、行业培训等电竞产业生态圈。
二是注重电竞企业人才招培。体育部门可会同有关部门结合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互联网、电竞等行业营商环境,积极招引国际国内大型电竞企业来苏落户,注重培育和引导电竞创业者在苏创业,打造集电竞体验、人才培训、赛事运营、行业投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电竞体育产业集聚区;深挖我省教育资源,推动省内大中专院校通过增设专业、合作办学等手段,从体育、管理、经济、新工科和传媒不同维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电竞游戏研发、俱乐部教培体系建设、网络直播视听作品创作等人才培养,以孵化器和相关优惠政策支持该类人才创业,布局我省未来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
三是借力赛事打造产业生态。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大型电竞赛事、品牌活动及商业论坛,探索培育自主本土IP赛事,利用知名赛事活动的传播力宣传江苏体育、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形成电竞强省品牌效应,营造电竞氛围;大力支持专业电子竞技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建设,注重带有“江苏标签”国内优秀俱乐部、战队的打造,结合战队、场馆、园区的复合化场景,拉动电竞就业和消费,打造我省体育产业增长新引擎。
四是推动实体经济融合共生。注重挖掘知名游戏IP的实体商业价值,加强我省与知名游戏公司、俱乐部进行商业合作,引导本土餐饮、零售、酒店、交通、体育竞赛表演等行业与电竞品牌的互动和联合营销;加强游戏场景的现实取材,策划富含游戏IP元素的主题乐园、特色小镇、体育场馆和演艺节目;配合我省举办的电竞体育赛事组织线下活动,增强群众的观赛、消费黏性;发挥电竞产业内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景点与游戏周边、文创、潮玩等授权合作,推动电竞数实融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