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制造强国竞相布局的战略重点。江苏十分重视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把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总抓手,先后出台了系列育群强链文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发展取得重要进展,集群体量质量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开放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问题分析:
但对标“制造强省”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标,我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
一是集群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高端纺织、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物联网、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新型显示等集群规模、主营业务收入部分预期目标未达序时进度。受国际市场环境等影响,船舶海工、智能电网等部分集群市场空间趋于饱和。受劳动力成本、环保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纺织等部分集群外迁倾向增强。
二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协同不够。尚未建立完善的统计体系,政策设计协同不足,条块之间政策协调为集群赋能的管理机制亟待构建,集群成员间的联系松散,区域协作不畅通,龙头企业牵引上下游产业力度较弱,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巨无霸”大型跨国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以及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在全球先进制造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中低端地位,集群内部“集而不群”现象还较普遍。
三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产业链条中关键环节、关键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部分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结构性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高端领军型人才和技术性蓝领工人较为缺乏,创新型人才对集群发展的支撑不足,创新成果不突出,部分产业集群知识产权风险凸显。
四是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短板明显。江苏现有集群促进机构力量薄弱,缺乏综合性实力突出、集群带动能力强的服务机构。过去以行业协会作为促进机构的模式在实践中明显力量薄弱,目前各个集群的促进机构建设上普遍面临困境,缺乏推进抓手,亟待以市场化导向创新制度设计。
具体建议:
一是对标世界级集群培育目标,提升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议对优势产业集群再聚焦,选择2-3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集群打造江苏全域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省-国家-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制定实施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方案,开展“群链企协同行动”,对标世界一流开展国际战略咨询,“一群一策”打造若干世界级集群和卓越产业链。
二是完善集群培育发展的支持政策,形成全省协同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发挥省制造强省办(集群办)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建设,研究跨区域集群培育有效办法,协同建设集群重大创新平台、重大产业项目,探索集群开放协作新机制。加强省市之间、部门之间联动,设立跨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协调机构,建立良性的政策互动机制、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机制,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局面,合力为集群发展赋能。
三是聚焦龙头企业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名企,推动专精特新发展。对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领域高成长型企业提供“政策辅导+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引导基金+成长培训”五位一体赋能服务,重点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领域“独角兽”企业。在集群名企名牌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实施壮企强企工程,出台《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江苏精品”品牌,壮大头雁型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群体。
四是将稳产业链供应链作为提升集群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围绕创新链“地图”开展重点攻关,绘制集群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地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领军型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建立联合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实施“技术补链”战略,着力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协作分工转变为产业集群间的分工,提升我省整体产业竞争力。
五是协同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采取多种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主导的“企业+高校+服务机构”的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指导创新中心完善运营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推进实施强基项目,形成一批专注细分技术领域的延链、补链的替代技术和单项冠军技术。推动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广实施专利导航产业创新发展决策机制,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建设,围绕产业集群核心技术实施专利分析支持联合攻关,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专利布局,形成一批具有产业控制力的关键核心专利。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参与或主导制定、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创新成果及专利向标准转化。
六是是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依托创新中心、院校及行业协会、促进中心等加快产业集群所需人才培育,培育掌握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梳理和建设国际创新型产业人才招引地图,优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人才引进举措,推动建立人才在高校等事业单位和集群“双落户”制度。
七是加快构建集群产业载体,培育促进机构完善集群生态建设。加快现有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改造提升,实施产业集聚区创新转型发展行动,打造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区,为集群发展提供高水平载体支撑。以市场化为原则通过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创新中心等中介组织或机构,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化运营,具备跨区域协调和服务全行业能力的优质集群发展促进机构。
八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统计监测体系。依托统计部门现有统计体系,进一步明确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范畴、产业集群的区域统计范围,工信、发改、统计等职能部门按细分领域与标准逐个集群进行摸排,进一步完善集群统计监测制度,在全国率先科学建立产业集群的统计框架,建立集群培育和发展台账,实现精确统计、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