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截至2021年底,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7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960人,总量和密度均位居全国前列。
问题分析:
在江苏制造从“低端”迈向“高端”过程中,高技能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男女比例不平衡。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江苏省高中文化水平人口中,男女比例为1.38:1;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人口中,男女比例为1.14:1。高中和大专文化水平的人口经过职业院校培养大都可以成长为高技能人才,从以上数据中看出高技能人才队伍中男女比例不平衡在“起跑线”上已经存在。
据调研,江苏省女性技能人才年龄在31-40周岁之间的占53.79%,在41-50周岁之间的占18.48%。41-50周岁的女性技能人才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部分人刚刚升级为高技能人才还没完全发挥作用就面临 50周岁退休,而男性退休年龄是60周岁,多出10年的存量人才数,高技能人才队伍中男女比例不平衡在“冲刺阶段”尤为明显。
二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南北分布不平衡。截至2021年底苏州市高技能人才数量为82.36万人,总量列全省第一。扬州市高技能人才数量为27万人,列全省第七。宿迁市高技能人才数量为23.27万人。苏州市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是宿迁市的3.54倍,尽管高技能人才数量分布差异和地区产业发展和布局有关,但过大的差异性,使苏南的产业更有利于朝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迅速发展,而苏中、苏北地区仍局限于科技含量低的传统产业,对地区产业发展潜力造成影响。
三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各层级比例不平衡。截至2021年底,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70万人,其中高级技师2.96万人,特级技师29名,首席技师为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仅为32%,其中高级技师占高技能人才的0.6%。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各个等级上的比例不平衡,大体呈“金字塔”型,而不是发达国家的“钻石”型。高技能人才队伍中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这三个等级的人数和比例更是偏少,严重影响了我省创新成果转化、创造水平提升。
具体建议:
一、大力提升女性职业技能,扩大女性高技能人才队伍
首先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在苏北的地市级内再设2-3所女子职业院校(含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及职业本科学院),着重培养一批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农村女性高技能领军型人才;鼓励全省职业院校加大适于女性学习的专业投入,扩大招生人数,提高办学层次。其次要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对女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主动关心照顾女职工的学习和岗位成才。第三,各级工会、妇联要积极开展“巾帼技能提升活动”,帮助在职女性技能人才岗位成才、技能提升晋级。第四,在部分城市开展女性高技能人才退休返聘或延迟退休试点工作,探索试点经验为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提供依据。
二、开展苏南、苏北职业教育结对帮扶,促进苏北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
一是统筹苏南、苏北职业教育资源,将相同性质的苏南、苏北发展不平衡的院校进行结对帮扶。师资上可以互相送出去、请进来;在教学资源上可以实现南北线下共同开发、线上共享;在学生技能提升上,可以组织学生游学。二是在职业教育投入上,加大对苏北学校的投资,重点项目申报时苏南、苏北分开评审。三是政府部门主动帮助苏北的职业学校和当地企业搞好校企合作,实现自我造血。四是苏北政府有关部门要为企业引进、重用、留住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持。
三、调整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力度
首先加快职业本科高等院校创建速度,力争在“十四五”内达到5—10所职业本科院校,升本不忘“本”,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色。其次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速度,职能部门要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加强指导,努力将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培养成未来的“现场工程师”或技师。第三,鼓励技师学院创造条件,在优势专业中开办预备技师和高级技师班。完善全日制技师学院从“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一贯制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构建相匹配的“升级”结构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