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健康中国建设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密切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对健康事业格外关心,提到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促进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017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行动作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城乡绿道规划,推进健身步道建设”。我省近些年健身步道飞速增长,2013年全省步道总里程达400公里,2017年达8000公里,2020年达11800公里,2022年预计将达1.3万公里。江苏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江河湖海各类自然资源一应俱全,然而目前我省健身步道基本仍处在各地自建自用的状态,未能有效串联全省资源,“环苏步道”建设亟需加快进程。
横向对比长三角地区其他省份,2022年5月7日,浙江省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环浙步道”建设工作的通知》,“环浙步道”是指充分整合浙江省域范围内既有山路古道、景区游步道、骑行绿道、健身步道、林道、防火道、户外穿越线路、县乡村共同道路等资源,按照“以人为本、以找代建、最少干预、勾连成网”的要求,构建形成省内成网、省际畅通的“环浙步道”网系统。“环浙步道”主线包括:东线、西线、南线、北线、中线,以及舟山、温州市洞头区两条支线,主线约2300公里。市、县(市、区)体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主线的建设工作,要做到主线全线贯通、连通,无死路、断头路。县(市、区)体育部门须于11月30日前完成主线路段的建设,市级步道须于2024年底前全部建成。此外,浙江省扶持体育发展资金对“环浙步道”的主线和经审核通过的市级步道给予适当奖励。奖励标准分为两类:一类奖励:途经路段属地县(市、区)为山区26县,每公里补助6000元。二类奖励:途经路段属地其他县(市、区),每公里补助4000元。
问题分析:
一是缺高度,缺“国家级步道”。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由中国登山协会制定标准,指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健身为目的的步道。截止2021年5月18日,全国已建成31条,在建15条,总计46条。其中江苏仅有1条,位于苏州,光福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目前处于“在建”状态,公里数为50,修建时间2018年。而浙江省早在2009年就在宁海建成了全国第一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目前浙江省内共有11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累计长度970公里。因此在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的数量与长度上,江苏都急需提高。这些差距虽有自然地貌条件的制约,但苏南山地资源自身具备接近性好、现有硬件条件好、群众基础好的特征,这部分的优势未能转化成为国家级步道建设的助力,非常可惜。
二是缺宣传,“运河步道”也怕“巷子深”。全省以“运河”为轴,建设了多条兼具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的“运河步道”。之前虽因疫情影响,不能开展线下文体活动,提高影响力,但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针对“健身步道”开展的宣传推广尚显不足。同时,运河的开发,除了临水、观水、戏水,也应当引入水上运动项目,拓展“大运河”的综合发展范畴。
三是缺整体,湖泊、平原、海岸线,未来发展少不了。如果是以建设“环苏步道”为目标,苏北平原自然资源的开发,就需要科学规划,就目前而言,仅有2021年江苏省林业局公布了首批16条林业资源丰富、自然体验良好的“江苏森林步道”名单有所涉及。因此,如果利用好苏北平原已有资源,是未来“环苏步道”整体发展中,急需找寻的新内容。
具体建议:
一是苏南山区要争取,争“国家级登山步道”。宜兴、溧阳、高淳、溧水山地条件较好,尽快探索整合,规划设计,鼓励各县市严格按照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标准建设。相关部门,整体规划建设“江苏南部山地纵贯线”,东至苏州,西至南京,推荐精华优质路段申报国家级登山步道。
二是运河沿岸要宣传,船形水乡是亮点。科学规划,发挥“大运河”优势,以运河为轴,加快推进运河沿岸“步道”“水道”齐头并进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在疫情稳定阶段,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加大相关水上运动的推广和普及,皮划艇、帆船、浆板等各类新兴水上项目,在政策范畴内予以支持与鼓励,引导上述水上项目与岸上项目结合,如餐饮、咖啡、茶饮等,打好“船行水乡”这张历史人文牌。
三是苏北平原要发展,湖泊平原海岸线能骑车。对苏北平原历史人文与自然风格梳理规划,尤其是运河沿线、长江沿线、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环湖、沿海堤岸等,利用已有道路,按照“以人为本、以找代建、最少干预、勾连成网”的要求,结合平原与自行车运动的“漫游”的特征,借“双碳”东方,在提高道路绿化率的基础上,以各湖环游为亮点,结合海岸线与运河,在继续巩固“水韵江苏”这一特色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苏北自行车绿道网”,丰富“环苏步道”框架内容。此外可借鉴浙江的措施,对经过审核的各市级步道予以奖励。鼓励各地民间团地、运动爱好者,参与所设区市步道的维护,丰富维护手段与频率,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奖惩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