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428 关于推进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日期:2023-01-13 提案者:孙沪兵等12人

调研情况:

食品小作坊主要指具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生产规模较小、从业人员较少、生产条件简单,从事散装或者简易包装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共有登记食品小作坊7618家(实际在产7515家),主要产品为:肉制品、糕点、豆制品、粮食加工品和酒类等。

食品小作坊虽“小”,却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因其进入门槛较低,散落于大街小巷,大多前店后厂、亦工亦居,很多食品小作坊养活了一家老小,是人民群众创业就业的有效途径。据统计,每个食品小作坊平均用工3-5人。同时,作为一种天生氤氲着烟火气的食品生产业态,食品小作坊是一地独特的印记,孕育了南京盐水鸭、苏州黄天源、阜宁大糕、黄桥烧饼等一批响当当的品牌,也将乡愁文化、童年味道传承并发扬。当下,焕发出新活力的食品小作坊产业已成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民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小作坊发展。2020年,省食安办专门印发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工程三年实施方案;2021年,省政府将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暨“名特优”食品小作坊培育列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江苏省“十四五”食品安全规划》也对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作出明确部署。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通过问题整治、创建示范点、打造精品作坊等方式,梯次推进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累计建成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48个,“一坊一策”现场帮扶指导食品小作坊2000余家,推动近3000家食品小作坊完成软硬件改造,出台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管理规范、“涟水鸡糕”、“高沟捆蹄”等地方、团体标准,培育省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675家、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小作坊331家,打造了“金陵名食坊”“锡食名坊”“龙城美食名坊”“江海名坊”等一批地方品牌,有力推动全省食品小作坊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问题分析:

一是食品小作坊与食品生产企业相比,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上存在天然劣势,各类政策扶持力度不大、针对性不强、覆盖面有限,缺少系统性、长期性发展规划,往往较难享受到各类政策的红利。

二是相关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食品小作坊在登记、监管和生产经营活动中与食品生产企业区别较大,特别是在经营环节,部分平台无法上架食品小作坊生产的食品(仅允许获得SC证的产品上架)。

三是食品小作坊抗风险能力弱,受疫情影响冲击较大,部分小作坊因消费、市场、物流不振,收入大幅下降,生存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四是食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水平有待提高,食品原料中农兽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和诚信守法意识不强,环境卫生不达标,设备设施老化,存在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五是由于不同地方政策、财力的差异,我省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工作存在推进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在江苏省“名特优”食品小作坊品牌创建和培育工作中,各级商务、文旅等部门共同参与推进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具体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级食安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商务、文旅等部门的密切协作,研究制定支持食品小作坊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指导责任,推动“美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引导食品小作坊组建行业协会、行业联盟,向集约化生产、抱团式发展转型。加快完善相关领域法律法规,优化食品小作坊登记管理流程,探索建立小作坊食品“负面清单”管理机制,结合地方传统食品特色、消费习惯和食品安全状况逐级推进小作坊食品目录管理,将更多的传统食品纳入管理范畴。

二是持续强化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深入开展小作坊环境卫生治理,有计划组织开展食品小作坊风险隐患靶向性排查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坚决依法取缔“黑窝点”、“黑作坊”和“黑工厂”。大力推广应用“阳光作坊”“名作亮坊”等地方经验,加快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引导小作坊“用良心做食品”,自觉抵制违法行为和行业“潜规则”。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抽检监测,充分发挥抽检监测在发现不合格食品、快速控制风险、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快推动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深入开展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行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持续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通过线上课程、资料发放等方式,让整治提优行动惠及更多食品小作坊。因地制宜地推动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设,邀请当地龙头企业参与管理运营,吸引更多食品小作坊入驻,推动小作坊由分散向集中、由单一化向系统化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龙头单位,鼓励其参与制定国家、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增强行业话语权,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保护机制,促进地方食品产业整体提升。

四是创新推进地方特色品牌培育。深入挖掘食品小作坊品牌中蕴含的饮食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内涵,持续举办“名特优”食品小作坊展销活动,加快建设以省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为重点,“金陵名食坊”“锡食名坊”“龙城美食名坊”“江海名坊”等市级名特优为基础的各级食品小作坊品牌梯队,形成我省食品小作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矩阵,从品牌、标准、地理标志等多维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引导食品小作坊从“加工价值”向“品牌价值”和“文化价值”转变,促进产业和文化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