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422 关于融合著名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需求建立校企联合产业集聚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提案
日期:2023-01-13 提案者:康海云

调研情况: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要素,企业则是科技创新最具先天性优势的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各级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不断兴起,取得明显成效。

问题分析:

研究高校与地方政府产学研融合发展实例我们发现,在十年间,高校与地方政府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上成就空前,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我省为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市与市之间因高校资源尤其是名校资源差别,学科带头人差距等因素,高校与地方政府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创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有可能长期存在;

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载体建设上,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投入,在缺乏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带动下,规划建设产学研集聚区,投入使用多年,尚未能产生积极效应,遑论示范性作用发挥;

三、补短板型产业集聚区亟待加快形成。

具体建议:

鉴于以上三点调研和思考,结合本人办企业心得,以及广泛接触著名高校校友经历,融合著名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需求建立校企联合产业集聚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议如下:

一、做好规划、制定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由政府主导选择行业与产业方向、选取重点企业与高校,确定发展优先顺序,做好产业融合规划。同时根据规划在项目立项、成果鉴定、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市场推广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加强政策落实,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规划指导实施,有序开展工作。

二、政府引导加快校企融合,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科研立项,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由于企业普遍科研公关能力较弱,由政府牵头征集区内产业发展急需攻克的技术问题作为科研项目立项,由著名高校根据地方企业主要产业发展需要确定科研项目,加强科研项目的针对性。高校完成的科研成果及时被企业应用,既有利于高校科研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有利于企业及时解决技术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使区域经济更有活力。

三、鼓励有条件的市积极引进著名高校研究院。著名高校在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创新能力方面非一般高校可比。省内985、211院校集中在南京、苏州、徐州、无锡,一些市仅有普通学院,高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创新要求不匹配。通过引进外省著名高校,设置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可以在较短时间实现智力资源的集聚和效能的发挥。省内的县级市太仓,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这个县级市原来仅有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现在引入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同时,西浦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基地、西浦全球创业与企业港正式揭牌,展示了著名高校创新能力和带动能力。虽然当下教育部有文件规定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省建设异地校区,但引进著名高校设立研究院已经成为当下著名高校进驻地方、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苏州已有9所双一流高校(8所是原985大学)设立研究院(研究中心)。著名高校智力资源的注入,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杰出校友的扎堆集聚,如武汉大学校友会在苏州吴中区、苏州高新区先后设立武珞科技园,依托武汉大学的校友资源,形成了以科技园区为载体,以科技服务、产业服务、投资金融服务有机结合的业务格局。综上,著名高校的高端智力资源嫁接对本地经济社会带来的科技创新活力可见一斑。建议本省“高教弱市”参照苏州模式积极引进著名高校智力资源,推动智力资源集聚优势,成长为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科技创新的中枢,形成地方科技创新集聚区,真正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建立补短板型产业集聚先导试验区并逐步推广。根据各市的产业特点及国家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基于著名高校高端智力资源引进和嫁接,通过调研考察,本次提案认为我省新型材料、改性材料、纳米材料等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与合肥、上海等城市相比,还没有形成绝对竞争优势。据调查了解材料学方面,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单位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国内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也是交大特色级王牌优势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建议是否发挥校友企业资源,对接上海交通大学,嫁接上海交大材料科学高端智力资源共同致力于交大校友产业基地建设。走出迥异于一般“校友经济”科技园模式,探索著名高校智力资源引进和嫁接在推动我省经济发展补短板上的途径,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加快推动以上海交大为依托的补短板型产业集聚先导试验区,全面推动提升我省科技创新和全产业链发展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