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数字化转型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后疫情时代重塑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变革力量,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工业强国纷纷实施了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再工业化”计划,颁布了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的“制造业回归计划”、以信息物理系统为核心的“工业4.0” 、以精益制造为着力点的“工业价值链” 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22年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中国工程院发布《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从发展规模、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四个指标对世界主要国家进行了测评,美国大幅领先,德国、日本紧随其后,我国处于第三阵营前列,在规模发展上占据明显优势,但质量效应和持续发展是弱项,整体上大而不强,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数字化转型是国内外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全面应用新兴数字技术,并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及工业互联网、数据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创新,才能形成快速反应的市场需求、创新运用模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全新业态,成为各细分行业的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标杆。只有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传统工厂向自动化、透明化、智能化工厂发展,传统企业向“全数字、全互联、全智能”智慧型企业转变,渗透进装备的创新研制和高效管理决策过程,形成“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的闭环演进成长模式,才能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亟需重视的问题。如何利用好我国现有的产业优势,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找准定位,对践行新发展理念,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分析:
江苏制造业全国第一,产业体系完整,机械、电子、石化等八大行业中,规模超万亿的行业有5个,江苏的机械、纺织行业规模居全国第一,电子、石化、医药行业规模全国第二。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集群强链,扩大竞争优势,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江苏两化融合率连续8年全国第一,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优势明显,并于2021年底提出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但层层落实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推进、评估、考核机制,还存在重视提升单一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向,提升细分行业整体智能化水平不够的现象;一些企业重视数字化建设,但对数字化运行管理重视不够;尚有部分企业存在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等问题,数字化转型之路任重道远,必须积极引导企业破局,进行重点突破,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发展。
具体建议:
一、系统推进以核心业务为主线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加快智能工厂和智慧企业建设。发挥省、市、区工信部门网格化管理作用,以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为抓手,形成企业基本信息摸底、需求征集、诊断评估制度,促进企业开展产学研交流,引导企业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最佳实践经验,结合自身情况,一企一策,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围绕研发、制造、保障等核心业务,规划数字化转型总体架构,引领转型方向,以核心业务为主线,横向实现研发、制造、保障三大核心业务域集成,纵向实现市场、计划、质量等管理要素贯通,按照“全局规划、分步实施、规范先行、能力建设”的思路推进。通过在建设过程中构建控制与改进机制驱动数字化转型目标达成,同时在组织、制度、人才等方面予以保障,支撑数字化转型推进,抓好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
二、支持自主可控工业软件研发应用,助力企业实施流程驱动和模型贯穿的智能研发模式。加速推进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中的自主可控工业软件应用工程,助力企业以数字化样机取代实物样机,形成模型驱动和样机贯穿的研发数字化能力,开展仿真工具集成、流程管理、数据管理、知识库管理等平台功能建设,实现与相关系统集成与交互,构建多专业协同仿真环境,形成智能研发的企业级仿真体系,实现需求、设计、仿真、试验的模型贯穿,形成基于流程驱动和模型贯穿的智能研发模式。
三、推进企业实施全层级、多专业协同智能制造模式。企业针对产品研制特点,构建覆盖制造、装配等多种类型的工业互联网络,纵向联通企业层、运营层、控制层和设备层,实现物理车间与虚拟车间信息流和决策流的畅通。围绕产品组成,按“产品聚类分析,工艺流程再造,车间布局优化,产线手段升级,网络化、信息化提升”的思路,分层级开展智能车间建设,建设“管理智能化+过程数字化+设备自动化”为特征的智能工厂,实现产品柔性、透明、高效、均衡、优质生产,帮助企业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四、引导企业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精准保障模式。产品全寿期保障体系包括产品保障数字化设计、售后保障数字化运营两大部分,从前端向后端实现产品保障正向设计和模型数据贯通,从后端向前端实现售后保障逆向牵引持续优化,利用数字化样机进行运行状态大数据分析,进而反哺设计,推动产品保障方式从传统的人工响应式保障向全生命周期可预测的精确保障转变。
五、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作用,探索多层级、多要素的智慧企业管理模式。以战略管理为引领、运营管理为驱动、工程管理为核心,建设包含人力、财务、资产、市场、供应链、风险、计划、质量、成本等管理要素的智能管理平台,快速决策响应,实现全流程、全领域、全维度的经营态势管控,加强对产品全寿命质量信息管理,提升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性和一致性,以多层级、多要素的管理模式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